欧洲时报网 >> 欧中新闻
从寿星到圣诞老人:鹿缘何成为中欧文化的共同“爱宠”?

【欧洲时报网】优雅而神秘、温顺而灵动,提起鹿,人们能够想到诸多美好词汇。从载着圣诞老人送礼物的驯鹿,到敦煌壁画里涉险救起落水人的九色鹿,大概很少能有动物像鹿这样可以同时在东西方文化中被赋予美好寓意。这种超越国界、不分文化的喜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寿星和圣诞老人谈起

寿星老儿是中国文化中的福寿之神,他的形象为白须老翁,手持拐杖,常与白鹿相伴,象征长生不老与吉祥安康。无独有偶,在西方,尤其是北欧和基督教文化中,白胡子白头发的圣诞老人也与鹿联系紧密。每年圣诞节,圣诞老人会驾驭着九头驯鹿,穿越雪地,为世界各地的孩子送去礼物。

来自中西文化的神明都选择以鹿代步,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鹿与人类产生联系,最初是作为一种衣食来源。鹿浑身是宝,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兽,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人们吃鹿肉,穿鹿皮,用鹿角制作武器和占卜。早在上古时期,鹿便已成为欧亚草原主要的狩猎动物。距今约1.5万年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上曾描摹过人类狩猎鹿群的场景;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之间,从黑龙江上游到德国易北河的广大地域都有鹿石的遗迹。

在与鹿的亲密接触中,人类发现鹿角会定期脱落,之后再生。对于这种现象,先民无法解释,只好将鹿想象成太阳或神的使者,鹿便成为了健康长寿的象征,“鹿崇拜”也逐渐兴起。这种观念在欧亚大陆广泛存在,西伯利亚人将金色鹿角视作太阳光芒的象征,中国内蒙古乌海市桌子山岩画中也出现多幅鹿角与太阳并存的画面。

中欧共通的美好象征意义

要问中国人有多喜欢鹿,从汉字中就能找到答案。“美丽”的“丽”字,繁体写作“麗”,字形下部为“鹿”,故《说文解字》释其“从鹿,丽声”。“鹿”更与“禄”字谐音,寓意着富贵与官职。历史上,帝王们常常将鹿视为瑞兽,在宫廷里饲养鹿群,用以象征王朝的安定与繁荣。

鹿还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道教中的许多仙人形象都与鹿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白鹿,它常常被描绘为神仙的坐骑或是神圣的使者。在许多寺庙和宫廷中,鹿是仙气与长寿的图腾,常常出现在画作、雕塑和瓷器中。

欧洲人对鹿的喜爱也不遑多让。在中世纪欧洲,鹿是贵族狩猎的首选猎物,被视为力量与勇气的象征。鹿角也出现在许多贵族徽章中,代表着家族的荣耀与尊贵。

在基督教文化中,鹿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常常象征着对神的追求与对灵魂的洗净。在凯尔特神话中,鹿是森林的守护者,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北日尔曼人一看见驯鹿就会联想起冬至的到来,因此,这也是圣诞老人拉车选择驯鹿的原因之一。

鹿甚至还影响了西方男性的名字,比如西方常见的男性名字“Oscar”(奥斯卡)就来源于爱尔兰语中的“oscar”,其中“os”代表“鹿”,而“car”是“cara”的缩写,意为“朋友”。

长寿与吉祥、权力与贵族、神灵与圣洁、自然与和谐……总体而言,鹿在中国和西方都具有幸福、美好和权力的意象,这是中西方文化中的又一次“不谋而合”。

文学作品中依旧形象美好

中国古代文学中鹿的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当中,自那声“呦呦鹿鸣”开始,鹿的德性之美便得到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不懈赞咏。《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俪皮就是鹿皮,因公鹿和母鹿成双出游而衍生有婚姻含义,故后人又称夫妻为伉俪。在中国敦煌的佛本生故事中,北魏时期著名的《九色鹿舍己救人》的壁画,描写了美丽善良的九色鹿的故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有陈忠实的《白鹿原》,其中的白鹿作为白鹿原上的守护神,呈现出一种“神兆效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驯鹿在鄂温克族被视为神灵的使者和族群生存的保障,也被赋予了浓重的神性和灵性。

在欧洲,《伊索寓言》将鹿元素完美融入神话故事中,同时赋予其讲道德、知美善的正面形象。到了近现代,奥地利作家费利克斯·萨尔腾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小鹿斑比》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中,鹿也是重要角色,以守护神的形象出现。

不同的美好被汇集在同一种祥瑞身上,鹿在人类世界的待遇,实在令其他生灵心生艳羡。(文/秋狸)

(编辑:皋离秋)

网友热评
  • 暂无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