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马林报道】巍巍祁连山绵延千里,铸就了一条横跨中国西部的绿色生态长城。在地球演变的长河中,在人类变迁的历史脉络中,祁连山一直在改变,也从未改变。
五天的时间,我们无法真正走进祁连山,只能是走近祁连山。同样,短暂的时间,我们也无法走进祁连人的内心世界,只能是走近祁连人。然而,仅仅是这种走近,已经足以让我们震撼。距离上一次来到祁连山,恰好是相隔十年,笔者由衷地感觉,这十年,这块土地,变化最大的是这里的人。
祁连山风光(图片来源: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由马林摄)
一,这十年,祁连人的命运悄然发生了改变。改变命运的是两个字:“生态”
http://www.oushinet.com/static/content/china/chinanews/2022-08-26/1013820903714328576.html
二,这十年,祁连山让祁连人变得更加自信,更有价值感和成就感
2022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乔木林样地经过卫星遥感影像判读、无人机考察和实地调查,将样地定于祁连山寺沟。该区域位于青海最大的林区内,保存着大量完整的、种类多样的树木种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功教授便与寺沟结下了不解之缘。杜岩功和他的团队在24公顷面积内的所有胸径大于1厘米的35835棵树木都做了标记。这些树木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白桦等。生态大样地的设置虽然劳累繁杂,但为研究祁连山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树种分布、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提供了坚实的一手数据支持。杜岩功对自己的工作乐此不疲,他带领着记者行走在寺沟的密林之中,周围的每一棵大树都是他熟稔的朋友。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树干茎流监测系统上的数值说:"这是这棵树目前的喝水量和耗水量,这个数字在中午是变化最大的。"他的语气好像在讲述自己孩子的趣事。对杜岩功来说,野外工作是辛苦的,没有奉献精神不行。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热爱,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以及承载着自己工作的这片山地。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功教授。
祁连山国家公园签约摄影师余五灵从事过很多职业,2015年开始接触摄影,2018年,辞去保险行业高管职务,专职从事野生动物摄影。从第一次走进祁连山,他就被这里壮美奇丽的风光、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所吸引,更被祁连人淳朴的民风所打动。祁连的牧民不会让自己的牧场有任何垃圾,一个塑料袋一个饮料瓶,牧民们都会不厌其烦地将它们收集起来。“在牧民眼里,草原上只能有牛羊,草地上能看到的只能有牛粪羊粪。”余五灵感慨道。这里的景观,这里的风土人情,让他感到一种在城市中久违的纯净。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开始变得清晰而有意义。有时,他为了拍摄到野生动物的放松神态,在大山脚下一动不动,一坐就是一天。直到小动物们把他默认为一块石头。每当这个时候,动物一步步走进他的镜头,他在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感谢祁连山,感谢祁连山蕴藏的这么多神奇,感谢上天让我看到它们。”
祁连山国家公园签约摄影师余五灵。(图片来源:本人提供)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坐落于祁连县的阿咪东索。山川秀丽,人迹罕至。救护繁育中心主要承担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科学研究、救护繁育及栖息地恢复等工作。走进救护繁育中心,如同走入了一个标准的急救中心,从防疫消毒、分诊初筛到影像检查一应俱全。当然最吸引人的是室外野生动物康复园地。兀鹫、岩羊、荒漠猫等国家珍稀动物在这里等待回归自然。在这里工作的有两位小姑娘,她们都是刚刚从大学相关专业毕业。其中一位稍微健谈一些的小徐说:“动物和我们人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不爱护动物的话,我们的生态将受到难以估量的破坏。这个防护站对动物非常重要。当然,对我也很重要,我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在我们逗留救助中心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时间里,两个女孩子一直在忙碌,给动物喂食、查体,处理牧民打来的发现野生动物受困的电话信息,间或还向记者普及着野生动物的科普信息。她们一点没有刚刚步入社会的稚嫩和茫然,她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一种信息,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有意义,并且很快乐。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
三,这十年,祁连山形成了独特的“祁连引力”,吸引各种人才投身这片神奇山脉
“2009年,我的第一本书《守望三江源》出版,那时国家生态文明体制还不成熟;2013年,著作《湟鱼》出版时,还没有国家公园一说;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伴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实施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作家们也在不断成长,过去很多创作仅是写表面现象,现在都慢慢有了深度思考和创作,写出来的作品也更符合自然文学的发展方向。”葛文荣说。
龙仁青、葛文荣是青海著名的学者、自然文学作家。他们撰写了大量关于祁连山的文学作品,记录了祁连山的发展变迁,特别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的足迹。
“祁连山国家公园有非常丰富的'绿色资源',深厚的人文资源——‘金色资源’,还有‘红色资源’,在整个祁连山国家公园里,充满了各种人文的、自然的、历史的、地理的创作素材。”龙仁青说。
一部好书,一张令人拍案叫绝的照片,是祁连山国家公园最好的名片。一件优秀的文化作品,是青海对外宣传国家公园的一张名片,更是唤醒读者生态保护意识的一座桥梁。2019年,摄影师鲍永清的摄影作品《生死对决》荣获被成为国际野生动物摄影界的“奥斯卡”——野生动物摄影大奖,为祁连山的生态建设赢得了国际声誉。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共有80余名签约摄影师在国际范围内获得各种奖项上百个,被称为“青海现象”。
以签约作家、签约摄影师的形式将文化工作者聚拢到祁连山,并非祁连山国家公园的首创,但祁连山国家公园做得扎实。为文化工作者营造创作条件,用创作的规律来“虹吸”更多的山外文化人走进祁连山,这是祁连山的胸怀。
“雪山之王”——雪豹(图片来源:鲍永清摄)
带领我们走近“雪山之王”——雪豹的世界的是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大军教授。在20世纪末,王大军曾经跟随老师长期跟踪野生大熊猫群落,具有丰富的研究野生动物的经验。在祁连山相关方面的邀请下,疫情稍稍平息,王大军便带领团队来到了祁连山天峻等地进行雪豹生存状态的研究。在相关部门的授权下,王大军团队于2021年抓捕了3只雪豹,并在其中两只身上佩戴了跟踪项圈,以便观察雪豹的漫行踪迹。最令王大军动容的是放归之后第一次观察到雪豹时的情形:“它形态优雅,展现了野生动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掌控,俨然是领地的主人。虽然我有时看不到它,但我知道它肯定看到了我。”在王大军心中,雪豹既是他的研究对象,更是他的朋友,是他在祁连山的向导。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大军教授。
有着十年公益服务经验的余慧玲和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的王英博士应邀来到门源县苏吉湾村研发推广当地的生态体验线路,以帮助当地农牧民进行传统农牧业转型,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维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但如何可持续发展,切实地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确非易事。余慧玲和王英所在的富群社会服务中心相信一点,那就是“当地人是智慧的,她们才是推动社区发展的核心力量”。经过潜心琢磨,富群为每一个农牧户量身定制了生计转型方案,有的侧重手工掇绣,有的着重于餐饮接待,有的偏重于磨青稞、挤奶等农牧生活体验。基于这种理念,富群深入到乡村开展"家在祁连山"的宣教活动,提高当地农牧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富群还举办了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课程大赛,编印生态文化丛书。当问及余慧玲和王英为何会来到苦寒陌生的祁连山深处从事公益服务时,她们非常简单地回答:”因为祁连山需要我们,我们也舍不得祁连山,舍不得这里善良淳朴的乡亲,舍不得这里的雪山草原。“
猞猁。(图片来源:多布旦摄)
这些走进祁连山的山外人,因为祁连山独特的感召力,成为了祁连人的一份子。很多地方吸引人才是靠政策靠待遇,祁连山在尽其所能提供政策和待遇的同时,更多地是向山外发出一种信息——这是一片不可多得的“净土”。开拓事业的净土,重归初心的净土。
祁连山具有自身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文明体系,这种文明就是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复合整体。而人类社会生活更是这个复合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祁连山离不开祁连人,祁连人离不开祁连山。这里的草地、森林、湖泊、河流是祁连母亲的肌肤,永远抚慰着深爱着这片土地的人。
礼赞祁连山,礼赞祁连人。
(编辑:申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