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探访“闽东第一侨乡”互助孝老食堂:空“巢”变暖“巢”

红烧肉、萝卜炒蛋、炒青菜……11日,走进福建宁德市古田县凤埔乡苏墩村的互助孝老食堂,饭桌上菜肴丰富、饭菜飘香,老人们聚在一起吃着午饭。

古田县苏墩村互助孝老食堂。(图片来源:中新网)

“到了饭点就准时开饭,非常方便。”中新社报道,互助孝老食堂内,现年75岁的周安度老人笑容满面。

据了解,周安度老人因腿脚伤病,没来互助孝老食堂前,都要自己买菜、煮饭,很不方便。他说,现在吃到的饭菜都是新鲜热乎的,对身体更好;还配备有老年人活动室、康复室、爱心菜园等。

古田县是福建省重点侨乡,有海外华侨华人30多万人,归侨侨眷近10万人,素有“闽东第一侨乡”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乡村留守老人逐年增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吃饭难”成为养老服务的最大“痛点”。

为破题“养老难”问题,古田县因地制宜开展“互助孝老食堂”试点,采取“政府搭台、村(社区)主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重点解决贫困、留守、孤寡、高龄、失独、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用餐问题,保障农村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

古田县民政局二级主任科员许马锋表示,目前该县已建成102个“互助孝老食堂”,日均服务老年人2700余人,年底将实现全县农村全覆盖。

位于古田县城东街道利洋村的互助孝老食堂,于2020年5月正式开业。阅读室内,三三两两的老人聚在一起看书;文体室里,则聚集着一群话家常的老奶奶。

“之前生活中也没去处,一般只能在家看看电视,休闲娱乐很有限。”83岁的林世专老人说,现在生活比较充实,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大家在一起聊天娱乐,关系融洽,在外子女也很放心。

利洋村距县城8公里,全村共368户1368人,常住人口约700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特困供养人员、低保人员等约310人,占比高达45%。

九旬的陈奶奶,因子女长期在外,一直过着留守生活。过去,吃饭是陈奶奶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买菜、洗菜、煮菜、刷锅、洗碗,着实费劲。而现在,陈奶奶的一日三餐都在互助孝老食堂解决,日子过得轻松了许多。

陈奶奶说,身体有一些老毛病,但是牙口还不错,食堂的饭菜新鲜,也比较软,吃着很香。

互助互济,是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最鲜明的特色。身强的用餐老人,帮助体弱的老人刷碗、打菜;热心村民主动参与帮厨、打扫卫生、送餐、探视关怀等志愿服务,或把自家多余的蔬菜、鱼肉捐赠给食堂;许多在外乡贤心系家乡,亦不吝捐资。

2021年12月,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项目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当地官方表示,“互助孝老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用餐问题,还使许多农村留守老人“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得到了改善。

(编辑:文耕)

分享到:
网友热评
  • 暂无评论数据!

下载欧洲时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