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和特朗普又杠上了,这次仍是马斯克主动挑起战火。他的新目标,自然是《大而美法案》。但这个法案已经在国会两院通过,总统签署,正式成为法律,已难以撼动。马斯克还能如何应对?他宣布成立一个“美国党”,目标是在明年的中期选举中,拿下2-3个参议院席位和8-10个众议院席位。他说,美国两党总是势均力敌。只要他的新党赢下这些关键席位,他就可能成为左右天平的关键少数派,从而影响政策的走向。
这个最直接的目的,很是可疑能够达到。因为,马斯克现在已是右派的一员,至少近期,他不可能回到民主党。他若要去拆特朗普的台,只能是从软弱的共和党候选人下手。如果他从共和党那里挖出几席,再在右派阵营中挑起纠纷,那民主党可不是正中下怀。他现在与左派已经没有瓜葛,要从左派中找到投机份子,靠他的支持,拿下席位,再在左派中制造纠纷。那就比在右派中下手难太多。马斯克若去当这种类似“搅屎棍”的角色,是不是太跌份呀!左派的基本政纲离他的立场太远,马斯克怎么可能与民主党合作呢?此外,美国的两党制根深蒂固,哪里能轻易撼动。
笔者预估,他的这个组党风波,恐难持续,更难成功。和前次一样,会有很多中间人出来说合。马斯克可能再次低头。本人还发现,特朗普得知马宣布组党后,至少迄今还没有大动作反击,仅是说,“难过”,“荒谬”,“他可以从中找点乐子”。
有句古话:民不与官斗。在美国,更显而易见的是“富不与官斗”。一贯的传统是,美国的超级富豪通常隐身幕后,通过各种方式(最常见的是利益游说)操控政客,从而间接干预政治。事实也证明,他们多半能达成目的。
简而言之,笔者以为,马斯克放弃这条长期检验、行之有效的“潜影操作”路径,而选择直接跳上政治舞台,显得颇为幼稚、不智。他的确有巨大实力,不会轻易被击倒。比如,美国不可能如特朗普夸张地说:“火箭发射、卫星生产和电动汽车生产都停止了,我们国家就能省下一大笔钱。”美国国防部与航天局与马斯克名下企业签订的各种合同,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个人得利?
然而,在西方式的选举制度下,总统由民众选出,任期受限,但权力远比任何个人资本家更大,更直接。哪怕你是全球首富,面对总统之位,也未必占上风。两人若要真刀真枪硬碰硬,短期之内,马斯克恐难胜算。讲到个人资质、人生传奇,两人都是世界一流,可称“火星撞地球”。真要碰上了,地球人谁不心惊胆跳?
但话说回来,马斯克一年之内,两度在特朗普阵营里杀进杀出,未免也太像儿戏。这不像一个成熟成年人,尤其是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成年人,应有的稳健作风。
笔者认为,马斯克还是应当向其他大佬们学习,退居幕后,不要直接参与政治,而应继续投身科技与企业发展,以他世界级的创新能力,服务人类,也服务美国和他的股东。比如Robotaxi、Neuralink、Grok,任何一项若能真正落地成形,都足以改变世界。
马斯克与特朗普的理念分歧,简而言之在于他们各自代表的阶层与未来走向。马斯克代表的是中产阶级、科技精英和未来产业;而特朗普的主要支持者则是中西部铁锈带的“红脖子”群体,是社会底层,是传统工业和化石能源的获益者,是过去时代的残响。第二个显著差异是,马斯克不是选举产生的官员,因此思考问题更长远,不受选举周期所限。而特朗普是民选总统,且只有四年任期,不可延任,他几乎不可能不急功近利,必然试图在任内尽快推进其计划——先暂且不提其是否图谋私利,比如那个“特朗普币”。
《大而美法案》的种种主张,正体现出这种急于求成的特点。一切都讲“立马见效”。比如企业减税,目的就是立即提振营商环境,带动就业增长。税收减少了怎么办?减福利。右派长期以来认为,这可逼迫人们多干活,以填补移民被驱逐后留下的职位空缺。
至于削减科研、教育开支,那更是短视的典型。因为这些投资的效果往往要多年后才能显现,对国家硬实力的影响也更持久。而国防开支、驱赶移民的执法成本,那是国家安全议题,重于经济,自然被视作“刚需”,再紧也要拨款。钱不够怎么办?还是老办法:继续借债。于是法案中加入了提高5万亿美元债务上限的条款,并准备在未来10年再增发3.3万亿债务。至于偿还利息问题?以后再想办法。比如引入稳定币?比如传闻中的“海湖庄园协议”——那份所谓百年无息债券?
在新能源方面,美国眼看竞争不过中国,干脆放弃国际竞争,转向国内开发化石能源。这短期内也许管用,但从长远看,怎么办?一旦退出全球新能源市场竞争,其未来战略地位何在?毕竟这个领域已被中国强势主导。惹不起就躲,用高关税关门自保,转而消费自产石油、天然气,总好过大量依赖中国制造的太阳能板、风力发电设备、电池和电动汽车。没想到,美国也有这样的一天!
再深层看,西方社会的运行逻辑是否还能继续“向左走”?是否必须调头回右?而回头又是否可行?这些问题都在争议之中,只能实践检验。正如当年全盘公有制走不通,也是彻底尝试后才确认。说到底,这不仅是马斯克和特朗普以及美国的难题,恐怕也是整个西方进退维谷的难题。
(本栏目文章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报立场)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