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记者朱青青报道】7月6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管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精彩亮相,参加第17届“至高荣耀”国际青少年音乐节。这项音乐节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成为欧洲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音乐盛会之一。音乐节不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音乐家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国际舞台,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提供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管乐团在金色大厅前合影。
凭借坚持与努力,乐团最终荣获本次比赛的金奖,成为中国青少年音乐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又一次亮眼表现。在圆满完成金色大厅演出后,乐团全体成员在金色大厅前合影留念。
为了参加此次国际盛会,上海师大附中的学生们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多重困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高强度的排练。乐团在负责老师孙蕴蕾、王晓燕、指挥范卿的带领下,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团队凝聚力。
校长黄岳辉:音乐是世界的语言
校长黄岳辉在与音乐节主席的交流中,详细介绍了管乐团自2000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与教育理念。他指出,学校不仅注重为学生提供系统、规范的艺术训练,更致力于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此次带领乐团走进金色大厅,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世界顶级的音乐殿堂实现梦想,真正感受到音乐作为“世界语言”的力量,用音乐与世界对话,收获成长与自信。
黄岳辉还提到,音乐节的宗旨是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通过音乐相聚、互相理解,这种体验对青少年而言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洗礼和心灵触动。展望未来,他表示学校将继续推动更多国际艺术交流项目,与更多海外高校建立合作,拓展学生的世界舞台。同时,他对2027年音乐节计划在上海举办表示热烈期待,并希望届时再次带领学生参与其中,促进中外青少年的友谊与文化互融。
音乐之旅,超越艺术本身的成长
乐团指挥范卿在采访中表示,这次经历不仅是一场比赛和表演,更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与思考。他强调,音乐学习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技术与精准,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美感、内涵和精神的感知。他说:“我一直希望学生们不仅把音乐当作一种表演形式,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深入灵魂的语言,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排练中,范卿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艺术审美与团队意识,他经常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诠释作品、如何通过音乐与观众沟通。他认为,这种审美和思考能力,将影响学生未来的音乐道路以及他们面对世界的态度。此外,范老师特别提到,中国学生常常更关注技术细节,但其实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样重要,只有真正理解音乐,才能在舞台上触动人心。
乐团班主任王晓燕介绍,此次参加演出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从六年级到高中都有,这不仅丰富了乐团的层次,也促进了不同年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她表示,走进金色大厅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既开阔了视野,也提升了自我管理和独立能力。
王晓燕强调,音乐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增强专注,并不会影响学业,很多乐团学生成绩依然优异。她指出,虽然需要在学业与音乐间进行平衡,但孩子们通过合理安排,学会时间管理,这种能力将成为未来宝贵的财富。
乐团负责老师孙蕴蕾表示,这不仅是一场国际演出,更是一次深入心灵的艺术体验与生命教育。她认为,音乐学习并不只是培养演奏技巧,而是要帮助学生在音乐中找到表达自我、面对挑战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学生心声:紧张、激动、难忘
对学生们来说,这是一场终身难忘的艺术与成长之旅。唐墨涵感慨道:“第一次站上金色大厅舞台,我觉得好像置身梦境,仿佛整个身体都跟着音乐一起呼吸。”刘益甄分享道:“从台下听到观众热烈的掌声时,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音乐不仅让我学会了技巧,更让我理解了专注、坚持与勇气的意义,学习和音乐之间是可以并行的。”还有学生提到,这次旅行让他们学会更多团队协作、沟通与自律的重要性。刘欣芸表示:“通过和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交流,我发现原来世界那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音乐的热爱,这让我看到更多可能性。”
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这次演出,他们不仅实现了在世界级音乐殿堂表演的梦想,更学会了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展现自我。
此次“至高荣耀”音乐节不仅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管乐团提供了展示实力的机会,更为学校未来的国际艺术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乐团计划继续坚持以音乐为桥梁,拓展更多国际合作项目,如与汉堡音乐学院的合作,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走向世界,体验多元文化,丰富人生阅历。
(编辑:冀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