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西班牙版
共塑未来 中欧关系再出发

【欧洲时报】“我已抵达北京,正值欧盟与中国建交50周年之际。”7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北京的街景照片。冯德莱恩出现在北京,是为了参加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她表示,欧盟和中国都是全球经济的重量级力量,相信双方可以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共同塑造未来。

中欧领导人在北京会晤: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

7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赴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新华社报道,习近平指出,中欧建交50年来,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这也是中欧关系未来发展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努力方向。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中欧关系又站在一个关键历史节点。中欧都是主张多边主义、倡导开放合作的建设性力量,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就越要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

习近平就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三点主张。一是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中欧历史文化、道路制度、发展阶段的确不同,但这种差异过去没有成为中欧建交和关系发展的障碍,今后也不应该阻碍双方关系发展。当前欧洲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中国。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和地缘政治矛盾,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调没有变。双方要深化战略沟通,增进理解和互信,树立正确的相互认知。

二是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应该也完全能够在发展中实现动态平衡。希望欧方保持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克制使用限制性经贸工具,为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兴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三是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中欧要共同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起来的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与时俱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欧要支持通过政治手段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中方也愿同欧方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沟通和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科斯塔和冯德莱恩表示,欧方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欢迎中国企业到欧洲投资兴业。面对动荡不安、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欧中要担负责任,共同坚持多边主义,推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中欧关系遇“气流” 高层对话成契机

科斯塔与冯德莱恩此行,是继中国外长王毅6月30日至7月6日访问欧洲后中欧举行的又一次高层对话,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也是中欧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

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是中国和欧盟官方最高级别的定期沟通机制,始于1998年。中国总理代表中方与会,欧盟方面一般由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负责人作为代表与会。

外界注意到,在领导人会晤前夕,中欧关系遇到“气流”,积极面和消极面并存。

香港中通社报道,7月18日,欧盟宣布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将部分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列入清单。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21日就此表示,中方一贯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欧方做法有违中欧领导人共识精神,对中欧经贸关系和金融合作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中方敦促欧方,立即停止列单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错误做法。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正当合法权益。

7月22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就中欧经贸合作及其重点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讨论,并就欧盟在第18轮对俄制裁列单两家中国金融机构进行严正交涉。

当天,谢夫乔维奇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是讨论关键贸易与投资议题的契机。谢夫乔维奇写道:“我们必须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平衡的中欧伙伴关系,建立在公平竞争、更加可预期和可靠的基础之上。”

中欧交往五十载 务实合作是主流

半个世纪以来,中欧关系不断走向成熟稳定。

新华社报道,经贸领域合作为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中欧建交时双方贸易额只有24亿美元,双向投资基本为零。如今,中欧货物贸易额已超过7800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增长到约2600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已开行超过11万列,通达26个欧洲国家的229个城市。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蔡润表示,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欧关系中发挥着稳定器、促进器的作用。

5月14日,作为“2025成都·欧洲文化季”活动之一的华金·索罗亚艺术展在成都举办,展出西班牙大师索罗亚的作品《葡萄干的制作》。(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双方经济总量超过世界经济总量三分之一,贸易体量超过全球贸易四分之一。中欧经贸合作不仅促进了中欧双方发展,也为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在法国国民议会前第一副议长卡萝勒·比罗·博纳尔看来,不只是在经贸领域,欧盟和中国在环保和人文等领域联系紧密,互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中欧都积极支持推进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坚定维护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基础的国际气候治理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间。从巴尔干半岛的清洁能源电站到北欧港口的零排放船舶,从伊比利亚半岛的光伏产业园到中欧汽车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线,中国与欧洲的生态环保、绿色产能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进。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经济学教授马里奥·蒂雷利说,欧中双方在绿色能源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英国智库第三代环保主义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欧盟和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方密切沟通协作将助力世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近年来,中欧在教育、科技等领域合作蓬勃发展,人文交流日益密切,民间友谊不断加深。旅欧大熊猫深受欧洲民众喜爱,中文教育在欧洲多国蓬勃发展,中国公司制作的网剧、游戏等文化消费产品在欧洲受到追捧。2024年,30多个欧洲国家获赴华免签待遇,为中欧增进交流、深化合作注入新动力。

由于合作规模大、领域广泛,双方难免出现一些分歧和摩擦。对此,欧洲商业联合会近期向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致公开信。信中说,中国是欧盟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也是欧洲企业的重要市场,应对全球治理挑战也需要欧中展开持续合作。欧盟应继续与中国合作以增进共同利益并应对全球性挑战。

欧洲地区委员会前秘书长格哈德·斯塔尔说,欧盟和中国都是多边体系的维护者,有着广泛共同利益,欧中需要加强对话、求同存异。

“中欧关系50年发展最宝贵的经验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卢晓说,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关键就在于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文明互鉴的眼光看问题、谋共识。

欧洲议会议员伊拉特克塞·加西亚说,欧盟与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在支持多边主义、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开展互惠贸易等领域的对话。蔡润指出,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欧可在贸易、投资、规则制定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强劲动力,为世界增加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跳出“新冷战”思维 推进大国良性互动

美国因素也是探讨中欧关系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上海《解放日报》报道,近日有舆论称,欧盟正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希望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而美国正在向其施压,要求对华采取更强硬立场;另一方面欧盟又需要维持与中国的稳定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认为,中欧需要秉持50年前的建交初心。50年前,双方基于开放与合作的需要,冲破冷战隔阂做出历史性决定。而在当下,欧洲相当一部分人对“地缘政治回归”“大国博弈重启”的感受强烈。中欧应当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共同反对“新冷战”,推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

崔洪建表示,当前中欧关系中出现了几对矛盾,首要的是如何解决认知差异问题。或者说,如何正确地认识历史,把历史观与解决当前问题更好地结合起来。这可能是本次会晤中最受关注的议题。

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的,一系列合作案例和数字已证明,中欧的互利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彼此发展进步,“谁占便宜谁吃亏”的叙事,本质上是对历史的扭曲。

例如,所谓“中欧贸易不平衡”,事实是在华欧企近40%的出口量返销欧洲,可以说“顺差在中方、利润在欧方”,而且欧盟对中国长期保持服务贸易顺差。

再如,所谓“中国市场开放不足”,事实是欧洲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据高份额,如空客市场份额从2008年约20%增至目前的超过50%,欧洲化妆品企业出口的三分之一唇膏销往中国。

有人热炒“中国稀土出口管制”,事实是中方主管部门已为欧洲企业设立“快速通道”……

崔洪建认为,中美欧三边关系可以从三个维度看。

第一,处理中欧关系时,首要原则是将这组双边关系的独特价值和内生动力体现出来。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中国支持欧洲战略自主。

第二,中欧要妥善应对来自第三方的影响。欧盟最近出现的问题,一个症结在于没有处理好中美、欧美关系变化对中欧关系的影响,没有真正找到发展对华关系的独立意志和独立政策。

第三,各方也要处理好世界格局的变化。中美欧作为世界上前三大经济体,对于全球治理和地区问题应展现更多担当,三方良性互动是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关键。

“将上述三个层面的关系把握好,中美欧关系才会出现基本稳定和良性互动的态势。”崔洪建说。

美国总统特朗普二次就职以来,频频对身为“传统盟友”的欧盟发出威胁。近日,他威胁对欧洲加征30%的关税。欧盟委员会发言人23日证实,如果欧盟与美国的贸易谈判破裂,并且美国对欧盟商品征收高关税,欧盟计划迅速对价值近100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

不过,路透社23日援引两名欧洲外交消息人士的话称,欧盟和美国正朝着达成一项贸易协定的方向迈进,该协定将规定对美国进口的欧洲产品征收15%的基本关税。

由此看来,欧盟与美国的拉锯仍在持续。

(编辑:冀果)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