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西班牙版
从春晚到链博会 看中国机器人的养成系剧本

今年春晚舞台上,会转手绢的人形机器人让杭州宇树科技大出风头,也让民众对机器人产业兴趣大增。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王兴兴:未来3到5年人形机器人应用会加快

综合中新社、香港中通社报道,7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简称链博会)上,宇树科技的最新机器人成果亮相。就在前一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5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民营企业家与中外记者见面,王兴兴就是其中之一。

王兴兴表示,公司今年机器人出货量相对去年有明显增长;对整个机器人行业来说,今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科技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他同时指出,目前该行业处在相对早期阶段,大家可以多给一些耐心。未来3到5年,人形机器人应用会越来越快,当下已经有一些应用场景,国内外不少公司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都有明显增长,服务业、家用、工业场景、危险场景救援救灾场景都有推进。

此前,王兴兴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未来一到两年,机器人将具备整理房间、端送物品等简单、泛化的商用和家用能力。

“大规模应用、大规模推广,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王兴兴说,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推动。大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进步,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情,“全球共赢的状态是可以达到的”。

他举例称,中国有很深厚的生产制造和硬件功底,美国有很丰富的人工智能(AI)软件生态,各有优势,值得大家共同推动与合作。“我们希望有更开放的合作生态。”

以宇树科技为代表,在人形机器人的全球赛场上,“中国力量”正日益崛起。摩根士丹利发布的研究报告《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6万亿元人民币,人形机器人总量将达5900万台。

黄仁勋:小米或比亚迪推出机器人我也不意外

“AI的下一波浪潮将是机器人系统。”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16日在链博会上表示。

他指出,AI机器人系统具备推理与执行能力,并且能够理解物理世界。在未来十年中,工厂将由软件和AI驱动,协调人机协作的机器人团队生产由AI所主导的智能产品。

黄仁勋介绍,中国已有数百个项目运用英伟达的精确仿真3D开发平台Omniverse模拟数字孪生,用于设计和优化工厂和仓储。而机器人在Omniverse虚拟世界中进行训练,以便能够在物理世界中与人类安全协作。

当天,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黄仁勋表示,中国发展人形机器人处于一个非常优势的位置。

“中国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已经拥有非常优秀的AI技术,第二,中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极其出色,第三点是中国拥有非常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来部署这些机器人,所以这三个条件在中国是非常独特的。因此,我对机器人技术在中国的发展非常乐观。”他说,

今年也是英伟达首次亮相链博会。英伟达是全球领先的AI芯片和仿真平台供应商,许多中国机器人公司在其产品中使用了英伟达的核心技术。在英伟达展台,有4款中国国产机器人亮相,包括智平方爱宝、银河通用Galbot(G1)、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2.0、加速进化T1。

在16日的媒体会上,被问及是否考虑与宇树科技等企业合作时,黄仁勋表示:“我们努力为所有获准合作的中国企业提供最优服务,无论是新兴的年轻科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

他特别举例称:“就算小米或比亚迪未来推出惊艳的机器人产品,我也不会感到意外。这个领域正在蓬勃发展。”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刷屏 网民吁理性包容

今年以来,中国围绕人形机器人的相关赛事不断,关于赛事的讨论亦屡屡冲上社交媒体热搜。

中新社报道,继此前大热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后,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全自主3V3AI机器人足球赛等相继拉开战幕。

相比于以往机器人赛事,参与足球赛的机器人不再由人类实时遥控,而是通过摄像头自主观察场上局面,然后根据事先写好的AI策略,在场上自主决策、灵活应赛。

赛事分外热闹,却也状况百出。有机器人在最后百米“身首异处”的,还有说倒就倒、假摔一流的。不少网民称赞有趣之余,也不禁好奇机器人热衷“打比赛”的意义何在?

对此,王兴兴曾在受访时表示,这些活动的最大意义,是提供展示平台,让大众了解目前机器人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过去,机器人给人一种‘高冷’的印象,要么在工厂流水线上发挥作用,要么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离日常生活很远。它们出现在赛道上,让公众近距离看到了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广州日报》发文表示,当全民参与到“机器人如何防摔”“机器人后面的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等科技话题的热聊中,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赛事打破了科幻片中的“滤镜”,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价值。这就是在为机器人日后进入千家万户奠定基础。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解释道,这类赛事也是机器人技术的训练场,有助于加速机器人产业化和试点应用进程。

抖音平台有条高赞评论建议:“对机器人的‘蹒跚学步’多一些包容。”

“人形机器人产业就像在学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在所难免。”北京《工人日报》评论指出,从实战反馈中剖析问题,在正视不足中总结经验,推动高扭矩电机、柔性关节、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级,促进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更高精度耦合、生产厂商与AI算法公司深度合作——这些,都是比赛留给相关行业的考题。

在6月28日举行的全自主3V3AI机器人足球赛上,机器人可以自主完成跌倒爬起动作。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称之为“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虽然看起来滑稽,但支撑起来的技术却非同一般”。有海外网民感慨,在此前类似比赛中,一个机器人还需要两个程序员陪跑,“就在我们围观的过程中,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又悄然进步了”。

从实验室演示,到完赛马拉松和足球赛,再到进入巡检、安防、配送等高负载场景,机器人相关行业还有不少技术难题待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需要有直面技术短板的勇气,产业需要有接受失败的韧性,资本市场需要有‘陪跑’攻关的耐力。围观者则需要更加理智、冷静地看待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高燃时刻’和‘翻车瞬间’。”《工人日报》指出,这些比赛不是人形机器人的“黑历史”,而是其行稳致远的“来时路”。

在可见的未来,机器人将参与更多竞技赛事。今年8月,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该运动会主体赛事包括100米、踢足球、立定跳远、自由体操等19个项目。

从“展示肌肉”到“投身劳动” 机器人上班了

机器人精准抓取百余块硅片嵌入1毫米窄缝;消防版Y30机器人喷射32米超远水柱压制火点;扫地机器人主动寻找污渍并智能分区清洁……如今,机器人在各场景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机器人产业正从“实验室”迈向“实践场”。

中新社报道,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2025年国产智能机器人企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呈现出满足差异化场景需求等趋势,工业制造、消费电子、电商物流成为头部应用行业。

“我们更关注机器人如何成为生产力工具。”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庹华表示,该公司专注于工业机器人与柔性协作机器人研发,在“机器人+AI”战略布局下,轮式双臂机器人在汽车、新能源等领域能自主完成精密装配等任务,破解传统自动化在柔性化、智能化方面的瓶颈,其学习能力可将应用场景从工业延伸至家庭服务。

机器人企业正加速深耕细分赛道。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深耕腿足式仿生机器人开发,该公司董事长范永介绍说,“行者泰山”机器人的泰山拉练绝非“作秀”,而是在复杂地形中积累数据,为山地救援等机器人的研发提供支撑,形成“实战—迭代—再实战”的正向循环。“目前,公司的机器人已应用于电力、应急救援等领域,未来将拓展至智慧农业、康养陪伴等更多场景。”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力成本提升,机器人市场需求与日俱增。海尔集团针对用户“衣物全流程管理”需求推出洗护机器人,目前已实现衣物负载转移,未来将逐步实现叠衣服等场景目标。

“机器人的价值在于重构生产力结构与边界,扩展社会整体产出能力。”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中心教授王元哲认为,从“场景—技术—产业”的链式反应看,成熟的机器人技术可快速迁移演化,通过“应用驱动创新”与“技术反哺应用”的双向联动赋能全产业链升级。

他同时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仍面临高性能核心部件、AI算法等卡点,需以更多真实场景牵引技术突破,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场景进化中迈向更高能级。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6.9万台,同比增长35.5%;服务机器人产量121.6万台,同比增长13.8%,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今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增长35.6%。

(编辑:冀果)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