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也在逼近人类情感与创造力的边界。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来自全球的科技先锋与学者共同探讨如何让AI成为可信赖的伙伴——既能优化城市运行,也能走进课堂,甚至走上舞台演一出《游园惊梦》。人类在扩展智能疆域的同时,也在小心地规避各种“暗礁”。
人工智能越发“聪明” 业内人士呼吁全球合作应对风险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召开,吸引了800余家企业参展,展示3000余项前沿展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从人工智能(AI)多项标准共议到细分技术探讨,从未来发展趋势到垂直行业应用,与会人士呼吁全球合作应对大潮中隐藏的“暗礁”。
中新社报道,时下,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用AI算法驱动生产,请AI“健康管家”根据个性化营养需求定制食谱,通过AI系统优化红绿灯配时、缓解交通拥堵……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美国公司Relativity Space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预计,今后两年将涌现一大批AI智能体,可以通过语言记忆来完成任务,即人类发出语言指令,智能体记住指令并采取行动。这将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MiniMax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闫俊杰注意到,AI正不断拓展应用场景,还在与人类一起持续改进AI自身。今后,AI将日益强大,且这种变化“有可能是无止境的”。
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带来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始终沿着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发展,是与会人士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的特点是通用性、可复制和开源。AI的发展和安全同样重要,二者并非零和游戏。“我们目前仍然没有科学方法来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性,也无法确保人工智能可以始终符合人类意愿,并被人类控制。”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吉奥直言。
在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看来,人类已习惯作为顶级智能存在,很难想象被更高级智能主导。“就像饲养虎崽作为宠物,我们必须确保其成年后不会反噬。”杰弗里·辛顿认为,如何训练已经相当聪明的AI,使其甘于辅助人类,是各国应当通力合作的重要议题。他主张建立一个由各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机构与协会组成的国际化社群,促进AI向善。
中国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
如何避免发展中国家深陷智能鸿沟,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此前有业内人士指,发达国家总体上掌握着比发展中国家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这进一步影响了后者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政府与政策学院教授吉莉安·哈德菲尔德说,应当确保各国,尤其是那些尚未从工业革命中充分获益的国家都能从人工智能发展中受益。
规避这些“暗礁”,步伐已经迈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称,及时开展人工智能风险研判,提出针对性防范应对措施,构建具有广泛共识的安全治理框架。
此外,行动计划还明确提出,支持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结合自身国情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服务,助力全球南方真正接触和应用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发展。
中国政府7月26日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初步考虑总部设在上海。这是中方坚持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中方响应全球南方呼声、助力弥合数字和智能鸿沟、促进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发展的实际行动。
机器人以“博士”身份被上海高校录取
中国首位拥有“博士”身份的机器人,出现在了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7月27日,这位留着短发、穿着衬衫的人形机器人“学霸01”从上海戏剧学院负责人的手里接过录取通知书,将作为戏剧与影视专业的全日制博士新生,于9月14日到学校报到。
综合中新网、上海《解放日报》报道,身高1.75米,体重30公斤左右,“学霸01”的皮肤由硅胶制成,触摸起来还有弹性。
“学霸01”的物理身体,是曾经在北京举办的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获得季军的“行者二号”机器人的优化版,使用了“行者二号”和Rena仿真人的技术,是当前轻量化与续航力俱佳的肌腱仿生机器人。它由上海理工大学在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方向的核心科研成果转化设立的高科技企业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由上海戏剧学院杨青青教授做妆造形象设计。
如果说科技类公司正在机器人的身体构建上创造奇迹,那么上海戏剧学院则在试图构建机器人的精神世界。“学霸01”不会接入当前可能产生“AI幻觉”的任何通用模型,而是与导师杨青青及其博士、硕士同学一起学习、生活、成长。
据“学霸01”的导师杨青青透露,它的学习会包含基础模块、艺术模块、系统模块和任务模块等内容。基础模块主要包括感知与认知建模、语言生成与交互、具身控制与动作表达;艺术模块则包括舞台角色扮演、艺术风格模拟、情感表达与叙事构作;系统模块包括跨模态数据融合、创意生成机制、社会交互与伦理建模;任务模块包括博士任务挑战、阶段汇报展演、“答辩”式成果评审。
机器人“上学”会比人类有优势吗?杨青青认为,人与机器的比较,本质上是对“何为卓越”的永恒追问。“学霸01”可通过百万次模拟,创造出人类想象之外的表现形式,或将用斐波那契数列重构戏曲程式。“某一天,‘学霸01’演出《游园惊梦》,观众明知它是机器人,却仍会随之伤感。在人机相互映照的间隙,终有一天,机器智能的声台形表能转化创作出诗意。”她说。
机器人读博士,到底是搞噱头,还是搞研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在入学仪式现场点破关键:机器人具备快速学习能力,这对以后的学科教育有重要影响,要培养“学霸01”去理解人、理解场景、理解艺术专业。
武汉《湖北日报》评论文章指出,机器人的研究永远是在攀登未知的领域,“理解人”已成为机器人的新课题。未来,在解决续航和价格问题、提升市场认知和信任度的前提下,人形机器人有很大潜力成为“千家万户”的日用消费品,满足家庭服务、教育陪伴、养老护理等多样化需求。只有增强对人类行为的理解能力,人形机器人才能更好地辅助人类工作和决策,成为未来人类的“新伙伴”。
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步融入人类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伦理和社会问题。比如,隐私泄露、劳动力替代、过度情感依赖带来的认知偏差等问题。如何遏制技术的不利影响,让人形机器人真正成为人类的“好帮手”和“好参谋”,将会是机器人行业的终极命题。解开这一命题,既需要技术、法律等多方面的协同共进,更需要秉持人为本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捍卫人类在人机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人机共生、和谐发展的理想图景。
(编辑:冀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