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每到盛夏时节,中国各地总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归乡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青少年们借着参加夏令营、研学营等机会,在寓教于乐中感知中华文化,充实假期生活。如今,华裔青少年的中国行不再局限于寻根祭祖,而是融入了更多科技体验、文化创作与沉浸式交流等多种形式和内容。
不再局限于寻根祭祖 沉浸式体验科技创意生活
今年13岁的徐晨珺出生于荷兰,来自荷兰壹加教育中心,父母是湖南人。他4岁开始每周末去中文学校学习中文,每年暑假回湖南。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报道,小时候,父母就教他不要忘记自己的中华根,在家一直坚持和他说中文。他还会给荷兰的老师、同学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教同学们唱中文歌。“同学们要去中国旅游时,要我给他们推荐玩的、吃的。”徐晨珺中文流利。
7月21日起,徐晨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70多名华裔青少年一起,在湖南邵阳沉浸式体验湖湘文化。
邵阳是湖湘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此次活动主办方安排了手工制作非遗滩头年画、茶叶糍粑,体验生态采茶和炒茶工艺,观看瑶寨千年民俗“棕包脑”舞等。湖南省侨联副主席黄重华表示,希望华裔青少年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将夏令营中的所见所闻和思考感悟分享给海内外亲朋好友。
与机器人对弈 体验“无人机足球”
如今,华裔青少年的中国行不再局限于寻根祭祖,更是沉浸式体验各种文化、科技活动。
近日,27位来自美国的华裔青少年以“体验者”与“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在上海遇见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双重魅力。
在“AI+文化”科技文创工作坊里,华裔青少年们与上海青少年组成“跨国小组”,利用AI技术生成大白兔奶糖创意包装。
在上海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机器人竞技场上,华裔青少年们操控机器人穿梭战场、精准锁定目标、发射弹丸,展开了一场火力全开的“机甲大战”。“感觉像打射击游戏,但操控起来比游戏难多了。”
此外,他们还体验了融合飞行技术与球类竞技的新兴运动——无人机足球。这项运动要求选手操控被包裹在球体中的无人机,在规定时间内飞越障碍、突破防守,将无人机准确送入对方球门完成得分。
“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华裔少年陈尧在飞行体验后表示,“特别是速度的控制,一不小心就撞到天花板了。”
在卢湾高级中学,华裔青少年们挑战围棋和象棋机器人。面对算法强大的机器人“棋手”,几位青少年低声讨论对策,试图破解棋局。此外,会握手、能跳舞的机器狗一登场就成了全场焦点。几位青少年用中文发出指令:“坐下”“跳个舞”,机器狗立即用“腿”摆出爱心造型,引得阵阵惊呼。
化身游戏角色“打怪升级”
今年,中国侨联计划邀请3000余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到中国各地参观访问。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陈奕平说,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在举办地域、体验形式方面均有变化。
“华裔青少年以前主要在沿海侨乡参加夏令营,近些年活动举办地范围扩大。组织形式从寻根祭祖发展到文化体验,开始利用AI等新技术赋能。”陈奕平建议,各地针对营员年龄进行内容差异化设计,同时注重所在国文化背景的适配性。
例如,游戏《黑神话:悟空》的36个取景地中,有27个在山西。青少年正是爱玩游戏的年龄。7月18日,来自美国、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70位海外华裔青少年就在山西大同参与了以“跟着悟空品山西”为主题的寻根夏令营。每位营员都以“天命人”的角色身份感受“升级打怪”的快乐。
在科技体验与文化体验并存的寻根夏令营里,华裔青少年们用自己的方式,连接起了“根”与“未来”。
沿着中轴线探寻“京味”文化
“走过文脉厚重的北京中轴线,看过京腔京韵的曲艺表演,体验过精妙绝伦的传统手工艺。此行的收获不仅定格在镜头里,也珍藏在记忆中。”来自德国的华裔男孩古若愚7月19日表示。
中新社报道,北京中轴线在2024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的华裔寻根夏令营里,沿着中轴线探索北京成为一项独特的新鲜体验。
19日,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北京营闭营。10天里,来自13个国家的160名华裔青少年及领队老师在北京探寻京味文化。
7月10日,夏令营学员在广东粤剧院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粤剧。(图片来源:中新社)
当老舍茶馆京剧彩唱《闹龙宫》的锣鼓声响起,华裔青少年们纷纷举起手机,将镜头聚焦正在耍金箍棒的孙悟空。来自加拿大的12岁女孩高朵语是个“悟空迷”,她兴奋地对记者说:“以前我只在电视上看过孙悟空,没想到京剧舞台上的‘美猴王’这么威风神气!”
老舍茶馆是此次夏令营的其中一站,华裔青少年们在这里饮盖碗茶,品地道小吃,赏京味演出。京剧、相声、百年京跤、杂技顶缸、古彩戏法等传统曲艺表演轮番上演,台下喝彩声不断。
“好惊险!那么大一口缸顶在头上,看得我手心直冒汗。”台上,演员在表演杂技《巧耍花坛》,来自葡萄牙的华裔男孩林睿祺看得目不转睛。他感叹道:“这缸就像被施了魔法,不管人怎么移动,它就在头顶纹丝不动,太神奇了!”
随后上演的古彩戏法《空缸变鱼》中,戏法师从观众席的桌上“钓出”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引得全场的华裔青少年惊呼叫好。
夏令营期间,华裔青少年们沿着北京中轴线游览名胜古迹,感受壮美有序、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在故宫里,来自西班牙的吴恩德专注地拍摄宫殿屋脊上的小神兽。“它们长得不一样,数量也不尽相同,回去后我想多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探究其中的奥秘。”吴恩德说,以前他看过故宫的图片和视频,但亲眼看到恢宏的故宫建筑还是很震撼。
“此行中我们还发现了天坛公园祈年殿在白天和夜晚有着不同的美。”美国华裔女孩陈晓雅说,白天的祈年殿庄严肃穆,殿内外华贵精美的和玺彩绘让人着迷。“夜晚当我们远望祈年殿时,看到了在灯光点亮的一瞬间,它在深蓝夜空下更显得美轮美奂。”
连日来,华裔青少年们还沉浸式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一堂陶瓷印篆刻体验课上,华裔青少年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拿起刻刀,小心翼翼地在印面上雕刻文字和图案。意大利华裔女孩林恩敏说:“因为陶瓷很脆,力度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会裂口,好不容易我才完成了作品,我会把它带回去给父母看。”
“大家先勾勒轮廓,别怕画错。”在前门大街的百年老店荣宝斋,老师在教大家绘制团扇。美国华裔女孩王凯琳先将毛笔蘸上淡墨画了山茶花的轮廓,再用玫红色颜料晕染,层叠的花瓣在扇面上舒展绽放。她说:“我从6岁就开始学国画,但画扇面还是头一回。扇面小巧,材质特别,下笔要格外精细。以后我还想尝试更多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体会不同技艺的精妙之处。”
从“游客”变成“演员” 登台表演新技艺
铿锵的鼓乐响起,几只彩色的“狮子”闪亮登场,灵动的表演引发阵阵掌声。这是7月17日在广州举行的一场华裔青少年夏令营闭营仪式上的画面。
综合新华网、广州《南方日报》报道,带来舞狮表演的是几个华裔青少年,他们在夏令营期间不断练习,最终学会了舞狮的基本动作。除了舞狮,营员们还学习了粤剧、武术、粤语歌曲、廿四节令鼓等,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广东醒狮是中国狮舞中的南狮,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并随着华人出海传遍世界各地,融入当地文化。体验舞狮也成为这个“风韵南粤遇见醒狮”主题夏令营的活动之一。
“传统的文化还是有最独特的魅力,孩子们一开始不会用语言去表达,但是他们非常投入地学习,最后的表演效果也非常好。”夏令营领队、西班牙华文教育中心老师白赟介绍,她所带的六个西班牙营员中,有两个营员参加了粤语歌曲《春晓》的表演,她们无论吃饭睡觉都在练习唱这首歌。两位营员的努力也感染了其他人,最后大家都学会这首粤语歌曲,还希望以后能继续学讲粤语。
“刚开始学这首歌的时候觉得很难,后来觉得它很美,我就想继续学下去。”来自法国的林铱倪在现场用粤语唱起了《春晓》,她不仅感受到了粤语歌曲之美,也感受到了粤剧等传统文化的魅力。
闭营仪式上,挪威华裔少年李睿持带来了精彩的粤剧表演。他一开始搞不懂粤剧的角色和动作,经过几天的学习,如今已化身“粤剧推广大使”。他说,“我现在知道了生、旦、净、丑,懂得了不同粤剧角色在戏里的作用是什么,以后还会向朋友们推荐粤剧。”
珍贵的友谊,也是营员们的收获之一。英国华裔女孩庄雅媛说,这次夏令营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认识了许多兴趣相投的朋友。即将分别,她与朋友们合影留念,还在彼此的队服上留下姓名。
“整个夏令营走下来,大家感情也非常深,我们一起划了龙舟、学了舞狮、唱了粤剧。”白赟说,孩子们对广东恋恋不舍,他们喜欢这里的美景和美食,还有热情的人们。
在江苏南京,30多名来自爱尔兰、西班牙、韩国、荷兰等国的华裔青少年在7月20日体验了一种不一样的“舞狮”——江浦手狮舞。
历史悠久的江浦手狮舞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双柄手狮进行表演,既能独舞,也能群舞。
“手狮道具脱胎于秦淮花灯制作技艺,沿袭了鲤鱼灯、兔子灯的制作方式,每个道具都是非遗匠人纯手工制作而成,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品。”新世纪小学的手狮舞老师讲解道。
当地的手狮舞学员们在老师带领下,将自己的拿手好戏手把手教给海外华裔青少年。环狮、举狮、端狮……从初上手时的生涩,到逐渐行云流水,“师徒”心中都有满满的成就感。
(编辑:冀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