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英国版
中英共情 记录濒死电厂如何“绿色逆袭”?

2021年寒冬,辽宁铁岭濒临破产的清河电厂里,英国纪录片导演、制片人罗飞(Arthur Jones)与年轻员工李嘉郑重许下诺言:“若电厂活下来,我必重返。”三年后,在一场名为“我和罗飞有个约定”的演讲比赛传来喜讯——2024年夏天,罗飞提前赴约。这也成为中英合拍环境纪录片《又见清河》的起点。

2024年6月,《又见清河》摄制组在清河李嘉父母家现场拍摄。(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又见清河》纪录片于2025年6月3日在中国东方卫视首播。开播次日,荣登蓝鹰纪录片综合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名。该片采用平行叙事结构,开创性地将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阵痛与英国老矿区重生历程交织呈现。

首播满月,本报记者专访了该片的中国导演金丹与制片人罗飞。

中国导演金丹阐释创作理念时强调,平行交织的叙事方式旨在呈现一种可视性的全球对话。影片巧妙地利用了制片人罗飞自身的背景——他来自英国老工业区约克郡,家族史与煤矿业紧密相连。这看似是一种与影片主题契合的“巧合”,而这种“巧合”恰恰说明,在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某些节点的“不约而同”。

定居中国20年的罗飞对此深有共鸣:“背景不一样,但本地人受到的影响是一样的。”他回忆80年代亲历英国矿工大罢工时未解其意,直至在中国目睹环保转型中的社会阵痛,方察觉两地经验的深层联系。

片中李家三代人“电厂在哪儿家就在哪儿”的坚守,与英国矿工通过罢工争取权益形成文化对照。

金丹指出,李家三代人的坚守是因为工人家庭受到了言传身教和企业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工人对企业的忠诚感和认同感。她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大部分企业与时俱进引进现代化服务理念,科技进步和国际化视野为企业与工人生存之道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经验。

“镜头记录下英国友人Paul在壁炉前轻哼罢工民谣的画面,与清河工人的厂歌形成跨越时空的和声。”罗飞则以更感性视角解读工人命运,他认为,做矿工或电厂工作虽危险,却是一种荣誉。突然行业巨变,并不容易。

2024年7月,拍摄于清河电厂。

金丹回忆与罗飞团队的合作,最难忘的是中西叙事风格的碰撞与融合。英国团队的客观视角与中国团队的情感表达经过反复磨合,最终形成了既克制又动人的独特叙事。

“共鸣是纪录片的关键词。”罗飞接受采访时强调,“只要讲述清楚了故事背景,外国观众也一样可以共情。”在《又见清河》中,这种共鸣具象化为英国煤矿罢工时期的民谣与中国清河电厂工人哼唱的“咱们清河有力量”的隔空呼应。

影片的叙事智慧在平行结构中得到展现。当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转型阵痛时,镜头跨越重洋,来到罗飞的故乡——英国约克郡老工业区。罗飞与母亲一同寻访家族历史,揭开祖辈与煤炭产业的渊源。在友人Paul家中,壁炉火光映照下,一段煤炭工人罢工时期的民谣被轻轻哼唱。

罗飞对此提出核心创作理念,他认为,共鸣是纪录片的关键词。只要讲述清楚了故事背景,外国观众也一样可以共情。罗飞强调,观众坐在黑暗的房间里看电影时,人类的感受是一样的。因此,在剪辑处理上节奏、电影语言是一样的,仅需调整基础背景信息。

金丹进一步提到,这种理念使影片成为“打破地域和文化界限,让观众在共鸣中看见不同,在差异中寻找共识”的实践样本。

2021年,中国导演金丹和英国制片人罗飞第一次去清河留影。

作为“又见系列”开篇,《又见清河》仅是中外合拍绿色叙事的起点。金丹导演透露后续将推出《又见鄱阳湖》与《又见海南长臂猿》,延续“守望与重生”主题。片中英国民谣与中国厂歌的隔空对话,恰如罗飞在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创作计划所展望的——当影像从细节切入讲述人类命运的故事,个体坚守的微光终将汇成照亮转型之路的星火。(文/陈辉)

(编辑:柳露)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