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德国版紫蒿综合报道】德国铁路的顽疾多年未解,即便联邦政府和德铁公司持续投入、改革承诺不断,火车好像却越来越不准点了。今年7月,德铁只有约一半的长途列车按时到达,创下近年来最差纪录。公众的怨气高涨,政界的不满也日益明显。
在这种背景下,联邦交通部长帕特里克·施尼德上周宣布称,将对德国铁路集团进行全面重组,包括人事与结构层面。担任董事长已逾七年的理夏德·卢茨将卸任,新任负责人将于9月揭晓,届时也将发布一项新的铁路战略。施尼德将其称为“一项旨在提升乘客满意度的议程”,但具体细节目前尚未公开。
这一次,真的能“拯救”德铁吗?
对德铁而言,改革迫在眉睫的不仅是管理层,更是整个铁路系统。专家指出,铁路大量的延误源于基础设施的老化和设备的不可靠,这些问题原本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解决。柏林工业大学轨道交通专家马库斯·赫希特表示,许多“原发性延误”——也就是最初一辆列车的技术问题引发的连锁误点——都与道岔、信号、列车车门甚至厕所故障有关。他指出:“一个列车晚点,通常会带动其他多辆列车误点,像骨牌效应一样蔓延开来。”
赫希特强调,提高基础设施的可靠性不仅能改善准点率,也能节约运营成本。他说:“一个准点的系统更加高效、省钱,也能吸引更多乘客。”
然而,要推进现代化,资金缺口是绕不过去的现实。据德铁提交给监事会的内部文件显示,仅到2034年,用于线路维护、走廊翻修和数字化改造的资金缺口已达800亿欧元。若将扩建和加速数字化也纳入考量,资金需求甚至接近翻倍。
对于这一点,来自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凯·米图施却提出了质疑。他指出:“目前来说,铁路表现的越差,获得的资金反而越多。这种机制是对失败的奖励,不利于系统性改进。”米图施建议设立外部监管机制,由如联邦网络局等机构接手成本审查和效率评估的任务,为政府提供真实的投资依据。
铁路的问题不仅仅在于设备,运营安排也已逼近极限。德国产业研究所的格尔诺特·利特克认为,如今的铁路系统早已“超负荷运行”,客运列车与货运列车争抢轨道资源,时刻表紧绷,稍有延误便无法补救。
他建议,应当适当减少部分支线通勤列车的频率,用更大容量的双层列车替代,并释放干线资源。对于某些区域密集线路,改由快速巴士承担通勤任务,也可能是一种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意大利的经验被认为给德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赫希特指出,意大利铁路系统过去几十年也问题重重,但在近年实现重大改观。“他们的公共投入仅为德国一半,但如今提供的是一个相当可靠的全国网络。”他认为,这说明铁路改革并非一味靠钱堆出来,更需系统性思维和有效管理。
至于改革何时见效,赫希特表示,若基础设施与车辆更新能落实,两到三年内就可能看到初步成效。但他也提醒,不应急于求成,更不宜再提“乘客数量倍增”这类过于宏大的口号。“德国铁路目前是一个病人,要先治好它,再谈增长。”
欧洲时报德国版微信公众号:GermanReport
(编辑:李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