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英伦圈儿(weioushidai)
“眯眯眼”羞辱中国市场?斯沃琪Swatch新广告引争议,全网道歉没人买账

【欧洲时报】据BBC、天空新闻、泰晤士报等英媒报道,瑞士钟表制造商斯沃琪(Swatch)近日因一则宣传照引发争议:广告画面中一位亚洲模特做出拉眼角的动作,被广泛质疑含有种族歧视意味。

事件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评论指出,这一动作与历史上对亚洲群体的刻板嘲讽相似。

“眯眯眼”动作看似简单,但在历史上却有极强的歧视意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量亚洲移民进入欧美社会时,常遭遇排斥和歧视。

在西方的讽刺画、广告乃至电影中,亚洲人往往被夸张地描绘为细长的眼睛——这种符号逐渐成为对“异族”的嘲弄标签,与“懒惰、愚昧、异类”的刻板印象捆绑在一起。

因此,当今在广告、影视或时尚拍摄中出现类似动作时,很容易被理解为复刻了这段歧视历史,这也是为什么在亚洲社会,“眯眯眼”会引发极强烈的反感。

面对舆论压力,斯沃琪集团紧急撤下全球所有相关素材,并在微博和Instagram上以中英文发布声明称:“我们已注意到最近的担忧,对于由此造成的任何困扰或误解,我们深表歉意。”

受消息影响,斯沃琪股价在本周一早盘下跌2.7%。这已是公司近期遭遇的又一次挫折。

自2023年初以来其股价累计跌幅超过一半,且对美出口还面临39%的关税壁垒。

斯沃琪集团旗下拥有欧米茄、浪琴、天梭等多个知名腕表品牌,其中约27%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市场。随着中国需求下降,公司2024年收入下滑14.6%,降至67.4亿瑞士法郎(约62亿英镑)。斯沃琪方面表示,业绩下滑主要受到“持续艰难的市场环境和整体消费品需求疲软”的影响。

既然中国市场占据如此重要的份额,为什么这么一家国际品牌还会犯下类似错误呢?

相关人士认为原因往往有三,一是文化差异与认知盲点:不少品牌的创意团队主要由西方人员组成,对亚洲历史语境缺乏敏感度,把“眯眯眼”当作“异域元素”甚至“时尚风格”。

二是内部审核缺失,跨国集团广告往往经过总部批准,却缺乏本地文化顾问,导致缺少二次把关。

三则是所谓的“挑衅”策略:部分品牌甚至有意利用争议制造话题,以换取曝光度,但这种短视的公关策略往往在中国市场适得其反。

品牌既想抓住中国消费者,却在文化认知上“失足”,引发舆论危机,造成比短期营销收益更严重的长期损害。

近年来,不止斯沃琪,许多国际品牌都因类似问题陷入争议。比如2018年杜嘉班纳(Dolce&Gabbana)推出以“筷子吃披萨”为主题的广告,被批评为刻意丑化中国人,最终导致中国市场大规模抵制。2021年迪奥(Dior)在一次摄影展中展出以“眯眯眼”为特征的中国女性形象,遭到舆论质疑。

还有曾因宣传照将长城“模糊处理”而被指不尊重中国文化的宝格丽(Bulgari),因为棉花事件遭遇大规模抵制的阿迪达斯、耐克、H&M等等...

“眯眯眼”不是一个随意的表情,而是承载了数百年歧视史的符号。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如果只把消费者当成“买单者”,而不是带着尊重和理解去沟通,就注定会一次次犯下类似错误。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真正的考验是:能否把尊重当成企业的底线。

一则广告引发的争议,放大了斯沃琪近年来在市场上的困境。如何在保持品牌影响力的同时,避免文化敏感性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成为这家瑞士钟表巨头必须直面的挑战。

欧洲时报英国版微信公众号:weoushidai

(编辑:李非)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