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Karl编译】在奥外国人失业率居高不下,维也纳成失业移民“集聚地”——在欧盟移民政策收紧背景下的华人处境也现新挑战
奥地利公共就业服务局(AMS)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共有364419人登记为失业者或职业培训参与者,比去年同期增长7.8%。其中,43.4%(即158064人)为非奥地利国籍者,凸显外国劳动力在当前就业困境中的高度集中。尤其是在首都维也纳,外籍失业者更是占到了总数的56.5%,即每两位失业者中就有一位并非奥地利公民。
外籍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加剧
从行业分布来看,失业人数增长最为明显的领域包括零售业(52879人,增长10.6%)、酒店与餐饮业(35733人,增长7.2%)以及制造业(31716人,增长13.2%)。经济研究机构预测,尽管奥地利2025年GDP增长将止跌企稳,但对劳动市场的带动作用仍十分有限,结构性失业问题短期内难以缓解。
来自叙利亚、土耳其、罗马尼亚的劳动力居多,乌克兰人失业暴涨
在所有外籍失业者中,叙利亚人以24,560人位居首位;其次是土耳其人(13617人)、罗马尼亚人(12559人)、塞尔维亚人(11412人)和阿富汗人(9741人)。乌克兰人失业人数在过去一年间增长高达53.5%,达8901人,主要原因是庇护政策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吸收能力的下降。
外籍失业者集中于维也纳的比例也极高。例如,79.3%的失业叙利亚人生活在维也纳,波兰人77%、塞尔维亚人73.9%、乌克兰人57.6%;相比之下,奥地利籍失业者仅有32.9%居住在首都。
移民政策全面收紧,维也纳社会系统承压
面对这一趋势,奥地利政府已连续多年加紧移民政策。2023年以来,奥地利相继通过多项立法措施,提高了家庭团聚门槛、加强非法滞留打击、简化遣返流程,并设立更高的社会救助审查门槛。2025年初实施的新《融合与语言法》则要求所有新移民在一年内通过德语B1等级考试,否则将失去社会福利资格与居留权利续签资格。
社会政策学者指出,维也纳作为主要接收地,面临极大社会资源分配压力,特别是在住房、基础教育、社会救助与城市治安方面,已出现“承载临界点”现象。
华人群体面临间接受挤与政策审查加强
在此背景下,长期被视为“低调稳定”的华人群体也开始受到波及。根据奥地利华人社团和经济研究资料,截至2025年,在奥华人华侨常住人口约4万至5万人,主要集中在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等大城市。
过去十年,华人就业和创业主要分布于以下领域:餐饮业与零售业(中餐馆、超市、亚洲食品进出口)、服务业(美容美发、按摩、旅游相关)、中医药诊所与跨境电商、高技能移民与留学生群体(大学研究所、科技公司、医疗系统)。
然而,由于外籍失业率高企以及相关政策趋严,华人也逐渐面临新的挑战:
就业歧视风险上升:部分雇主在招聘时倾向雇佣本国或持永久居留者,持短期签证的新移民被边缘化;
商业检查频率增加:尤其是在维也纳,相关部门对华人餐饮和服务业的税务、雇佣合法性等检查明显增多;
居留续签难度提升:尤其是对家庭团聚申请者与依赖企业居留许可的创业者,行政审批趋于严格;
社会形象受整体“外籍失业问题”影响:尽管华人社区整体守法自律,但在移民话语被政治化的今天,也难免遭遇“泛化标签”。
一位在维也纳经营中餐馆多年的华人老板表示:“虽然我们自己很努力、也交税守法,但社会氛围变得更不友好,感觉身份始终被审视。”
欧盟政策亦趋收紧,“安置配额”制度生效
奥地利的做法并非孤例。整个欧盟近年来对外部移民的政策也转向防守。2024年底,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备受争议的《移民与庇护协议》(Pact on Migration and Asylum),确立了接收配额制、外包庇护处理和惩罚性分摊金机制,并加强边境数字监控和成员国合作遣返机制。
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同时加大与土耳其、突尼斯、摩洛哥等中转国的外交合作,阻止非法移民进入欧盟本土。这一背景下,整个欧洲社会对“非本地劳动者”的情绪紧张加剧,对亚洲群体虽非直接针对,但环境显然不如以往宽容。
多元共处下的平衡困境
奥地利及欧盟当前面临的,是一个多重结构性难题: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缺口依旧存在;另一方面,社会融合、文化冲突与经济负担也在不断加剧。
华人作为在移民中相对稳定的一支力量,也必须面对这一新现实:在适应法规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增强社区自我组织与发声能力,为自身争取合法权益、也为促进社会共融贡献力量。
欧洲时报中东欧版微信公众号:euronews
(编辑:冀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