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10月30日,中美两国元首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这场持续1小时40分钟的沟通,发挥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作用,为9月底以来近乎掀翻牌桌的中美关系暂时降温,也为未来一段时间中美两艘巨轮校偏定向。
从会晤后披露的公告内容,到中方随后“官宣”的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成果,可以确定:中美元首会晤尽管未“达成全面协议”,但也取得了相当多实质性成果,中美激烈博弈暂时进入相对平静的“中场休息”。
釜山会晤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会晤。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两位元首进行过三次通话,为中美关系的大方向把关定调;今年5月以来,中美双方在两国元首的共识指引下,先后举行5轮经贸磋商。对于同中国最高领导人会面,特朗普已心心念念许久,这次旋风式亚洲行收尾之际如愿,并给会晤“打12分(总分10分)”。而中国直到会晤前夕才正式“官宣”,两相比较,体现此次会晤在中美各自考量里不同的迫切程度。
特朗普方面的急切不是没有理由的。为了尽快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他自4月以来打响“对等关税”贸易战,原以为一拳就可以击倒中国,不料关税升级、出口管制、产业围剿、分化瓦解等一系列连环招都没能打趴中国,贸易战时间线不断拖延,更遭遇中国以牙还牙式的反制,令美国自身产业和经济遭遇反噬。
崇尚强权的特朗普,反而对强硬的对手多有忌惮,这次会面称赞习近平“非常杰出、备受尊敬”“是一位伟大国家的伟大领导人”,迫切希望通过元首会晤的方式重塑中美关系,既为调整博弈节奏、及时止损,也为获得转圜、在下一阶段对垒中争取主动权。
不管华盛顿打着怎样的算盘,这次中美元首会晤在客观上给外界以“超预期”的印象,对中美关系一段时间内摆脱“相互报复的恶性循环”有利,对纾解世界各国关于“两个大国打起来怎么办”的焦虑有利。
在世界目光高度聚焦的中美元首会晤场合,中国将自身对中美关系、中美经贸合作以及大国责任的看法、主张再次集中传递出来。中国发展振兴同“让美国再次伟大”并行不悖,中美两国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中美应该算大账,多看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而不应陷入相互报复的恶性循环;中美经贸应该继续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而不是绊脚石和冲突点;中美经贸要不断压缩问题清单,拉长合作清单;中美应携手多办一些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实事、好事……不知道美国方面入耳多少、能在实际行动中回应多少,但曾被卷入关税战和“脱钩断链”漩涡的国家地区,一定悟得到这些话的真与实,及其对于正常世界的弥足珍贵。
中美元首会晤对吉隆坡经贸磋商成果进行“认证”,意味着9月底以来中美相互打出的几手重牌都暂时收回。美国对华方面,备受关注的出口管制50%穿透原则、对造船业的调查等多项施压措施延后一年执行,美方还取消了一部分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的“芬太尼关税”(10%)。
相应地,“你撤回我也撤回”,中国也相应暂停一部分反制美国的关税,对应的反制性举措也都延后一年。双方还同意在禁毒(芬太尼)和买卖农产品上加强合作。这对于中美双方进出口和相关产业发展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这些对垒其实无法创造真正价值,只会消耗两个大国元气。美国能在芯片等技术出口领域对中国卡脖子,而中国也能在稀土等领域对美国卡脖子;美国对中国船只征收重税,中国也可以反将一军让美国船只无法靠岸;美国以为靠高关税可重击中国外贸,中国转头另辟蹊径不再买美国大豆,也令美国被动无比。想必美方从这些过招和撤招里领悟到,中美之间互有被卡脖子的环节或领域,双方互有威慑,美方并不具备碾压优势。
当然也要看到,中美之间这些施压与反制举措并非永远停止,而只是暂停或延后一年,表明这仅仅是阶段性缓和,暂时的搁置不意味着高枕无忧,通过一次元首会晤很难解决中美之间的所有问题。世界也期待双方能够找到更符合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并可惠及全球。
(编辑:法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