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时评论
【欧时社评】从欧洲角度看纪念光复台湾的意义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的访华日程被无限期推迟,舆论猜测不应出自简单的“技术原因”。德方原本对此行寄予了切实的战略期待,除了急于调停中荷半导体摩擦以避免祸及德国汽车产业外,也希望成为德国新一届政府首位访华的部长,为总理默茨晚些时候的首次访华做准备。因此,此访受挫对德方而言,无疑是一次外交失利。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恰逢台湾光复80周年,中国以法律形式,作出了设立光复纪念日的决定,发出捍卫领土主权的响亮声音。而在访华前数周内,瓦德富尔在台湾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不当表态,引起中方强烈不满。8月中旬,他在出访日本前受访时声称中国在台海的行动“影响到了欧洲”,随后在访问印尼期间又公开宣称台海局势“直接关系德国与欧洲利益”,并强调“不支持以武力改变现状”。对此,中国外交部回应敦促德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明确反对任何“台独”分裂行径。

因此,此次外交风波或能折射出,在欧洲,台海问题仍是能直接牵动双边关系与政策走向的现实因素,欧洲若无法正确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与法理基础,其政策摇摆会继续引发摩擦。换言之,现实政策上的紧张,始终与历史叙事的偏差紧密相连。引人深思的是,在欧洲叙事中,台湾常被描述为“美中战略竞争前线”“捍卫民主的最前哨”,而“光复”一词自身所代表的反殖民、反法西斯胜利成果却被有意或无意忽略。因此,对纪念台湾光复意义的重新审视,既是对历史真相的回溯,也是对欧洲自身价值逻辑的一次检验。

欧洲本应深知疆域与国家认同之复杂与痛楚。在欧洲漫长的历史中,“领土分裂”从来不是抽象名词,仅以德国为例,战后就面临长达40余年的东西对峙。相比之下,台湾在1895年被割让给日本半个世纪,又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回归中国,这一过程在国际法层面既有《开罗宣言》的清晰指令,也有《波茨坦公告》的再次确认,这本应是欧洲最熟悉不过的战后世界秩序的直接产物,然而今日讨论台湾问题时,这样的记忆却在欧洲的话语体系中常被选择性遗忘,属实令人唏嘘。

欧洲既懂分裂之痛,也懂统一之幸,却在台湾问题上失却历史感与共情能力。因此,纪念台湾光复,作为对历史的再一次确认,意义便更加非凡。1945年在台北举行的受降仪式标志着台湾结束日本殖民统治,重返中国领土。1946年台湾正式设立“台湾光复节”,“光复”从那一刻起就是国家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反殖民斗争的重要胜利。然而,战后内战延续与外部势力介入使这段共同荣光日渐模糊。如今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正是为了传递出一个清晰信息:两岸同属一中是历史事实,有法理基础,是民族大义,也是二战后的国际正义。在德国与欧洲,华侨华人近日纷纷在各地举办庆祝台湾光复80周年的纪念活动,证明历史记忆从未因外部叙事而黯淡。

然而,欧洲在理解这一背景时却常常偏离这条法理轨道,甚至将台湾问题误读为意识形态对垒的“阵地”。要解释欧洲如今这种认知错位的根源,首先需回到其观察台湾问题的方式本身。冷战结束后,欧洲价值体系持续受美国影响,政客与媒体言论动辄以体制差异作为分析起点,而鲜少回归主权归属、战后条约等硬法理层面。与此同时,欧洲对东亚历史认知相对薄弱,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对台海两岸的描述均存在刻板化现象。由此形成的舆论结构,使得欧洲在台海议题上更愿意追随意识形态叙事,而忽略其自身曾为之奋斗的反法西斯战争成果,这正是导致欧洲对台海认识偏差的认知起点。

因此,欧洲有必要回到历史与国际法所指引的起点。当我们讨论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时,必须回到光复本身的含义。光复并非意识形态概念,而是反法西斯战争与战后秩序的自然延伸,是殖民统治终结与国家统一愿望的实现,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确立的正义成果。欧洲长期强调自身对国际法的恪守与反殖民主义的传统,那么在台湾问题上,理应坚持同样的原则与逻辑。如果一方面纪念自身获得自由与统一的历史,另一方面却对台湾的光复背景视而不见,欧洲的价值体系将陷入双重标准。

当今欧洲面临俄乌冲突与中东局势升级的双重压力,更应深知战争的代价与和平的稀缺。台海是全球经济与秩序稳定的关键节点,任何推动“台海现状改变”的外部力量,都可能牵引欧洲走向新的动荡。相较于被卷入战略对抗,欧洲更需要以冷静和历史意识看待台海议题。纪念台湾光复,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对欧洲的一次提醒:不要忘记曾经捍卫过的原则,不要让意识形态遮蔽事实判断。当欧洲重新理解“光复”在当下世界局势中的意义时,也就重新找回了它在战后秩序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一贯性。

在全球动荡时期,这份清醒与坚定将尤显珍贵。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