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时评论
【欧时社论】这个五年规划,将是影响全球的“中国叙事”

【欧洲时报】北京时间10月23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了全会公报,关于“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即“十五五”规划)的内容引发海内外关注。这个五年规划被围观,因为它既是中国五年一度的政治经济大事,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叙事”。

对中国而言,五年规划是指引未来如何发展的“说明书”。

1949年建政几年后,中共便开始编制五年规划(最初称为“计划”)指导经济建设。五年规划是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对未来经济与社会建设的“路线图”,将对中国发展和民生福祉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从70多年前的“一穷二白”跃升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提供顶层设计的五年规划功不可没。

船到中流水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伴随中国经济向“质”要成绩,要啃的硬骨头越来越多。当下中国不仅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也遭遇着发展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等挑战。尤其自特朗普2.0时代以来,华盛顿甩出的对等关税牌以及对华关键技术“卡脖子”行为,令中美经贸、科技合作充满变数,也让中国经济进一步承压。“十五五”时期,中国如何破解增长难题,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依靠短期刺激的“强心针”,只能治标无法治本。国际发展历史表明,开放带来活力,改革孕育突破,创新解锁未来。中国未来的破局之道,还是要回归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即打通市场流通堵点、激活市场活力同时,在科技创新上放大招。

从公报来看,“十五五”规划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等主要目标。“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举措是具体的抓手,由此看得出中国未来会在“破内卷”“破卡脖子”等方面狠下功夫。这将为中国未来攻坚克难、迈向现代化积能蓄力。

对中国而言,今次五年规划也寄托着百年情怀。自鸦片战争后,无数中国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规划和设想,终因时代局限与现实桎梏未能付诸实践。按照当今中国决策层设定的路线图,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五”规划是将百年未竟梦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节点。所以,即将实施的五年规划承载的不是单纯的发展命题,也是跨越百年时空的一份答卷。

地球早已变成地球村的今天,中国的五年规划不只是自己的“家事”,也成为全球共享的公共产品。

一方面,作为国家发展的“路线图”,中国五年规划的成功实施,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研究甚至借鉴;另一方面,中国五年规划也为全球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新能源汽车产销领跑全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维持在30%左右、是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多年来中国不仅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也为全球科技创新注入了活力。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花样翻新”,便与中国积极下场参与以及提供的广阔“试验场”大有关系。

近年的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开放和机遇成为稀缺品。这也正是整个欧洲的焦虑。延宕多年的俄乌冲突、与美国签订的不平等贸易协定,给欧洲带来了能源危机、复苏乏力等多重挑战。缝补这个碎片化世界,且为其充电续航,需要坚守多边主义,也需要开放共享思维。世界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全球期待中国持续改革开放,期待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惠及人类的发展红利。

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到“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今次公报里提到的“十五五”规划发力点,回应了海外关切,为世界派发了定心丸。

“十五五”规划既是中国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也是对“世界向何去”做出的东方回答。要共享中国机遇,深耕中国市场,欧洲需要吃透读懂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逻辑,如此才能找准合作对接点,把握好窗口期。更重要的是,欧洲要跳出意识形态对立、战略猜忌等窠臼,尽快校准对华关系定位,为双方合作更高效,以实现双赢清障铺路。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