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时评论
【欧时社论】70年,新疆交了一份了不起的答卷

【欧洲时报】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中国9月25日举行了高规格庆祝大会。这既是对过往70年成就的回顾与总结,也是一次面向世界的展示——在多民族治理这一难题上,中国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如何促进多民族融合、实现地区稳定繁荣,是不少多民族国家一直探索的课题。新疆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6,生活着50多个民族,70年前农业落后,现代工业几乎空白,医疗教育严重欠账。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政府近期发布的治疆方略白皮书等文件显示,今天的新疆旧貌换新颜。这里高速公路穿山,高铁越漠,5G网络下乡,经济特区崛起,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这里GDP较70年前增长200多倍,如今拿下了“粮食单产”“棉花总产”“民用机场数量”等多个中国第一。在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朋友圈”里,同样涌现了不少新疆企业的影子。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新疆的发展同样落实到民生层面,体现在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上。70年来,新疆人口从511.8万增加至2622.8万,平均预期寿命从30岁左右提高至77岁。教育上,从文盲率90%变为义务教育全覆盖。2024年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增速,位居中国前列。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蛋糕太小或分配不均,矛盾冲突很容易冒出来。70年来新疆做大了经济蛋糕,让各族民众吃得好、穿得暖、住得舒心,为各族民众提供了“共事机遇”,打破了地域与民族隔阂,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换句话说,新疆以发展搭建舞台,创造共同空间、共同利益、共同经历,把民族融合、国家认同的种子埋在日常生活的土壤里。当然,这里的融合不是同化,而是共存,不是把对方变成自己,而是彼此理解、尊重对方。

新疆70年来有此成就,离不开中国中央政府对新疆的励精图治。

中国没拿“统一模板”套新疆,而是既继承了古代中央王朝“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等治理经验和智慧,又创造性推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使得新疆深度嵌入中国发展大局,这个边陲之地因此变成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税收减免、产业扶持、对口支援、消除暴恐等系列举措,精准回应了新疆发展的“急难愁盼”,也激活了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

中国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也一直在“应时而动”。近年来新疆又在产业协同、文化传承、生态建设等方面频频出招,目的是紧跟中国发展节奏,同时兼顾新疆实际与长远发展。2020年中国决策层召开的中央新疆座谈会提到的治疆方略,便比2014年时增加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8个字,正是以上思路的具体体现。

随着全球化不断演进,跨国人口流动越发频繁。不少传统单一民族国家也向多民族国家转变。目前,世界近200个国家中,多民族国家已成为主流形态。多民族治理正成为很多国家绕不过的挑战。中国的治疆思路提供了一种“中国方案”。不过,每个国家的国情、历史、文化各不相同,中国治疆理念并非“万能药”,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但它至少能为同样受民族问题困扰的国家提供一种解题思路。

近年来,一些西方媒体和智库抹黑中国新疆政策,编排所谓“强制劳动”“种族灭绝”“强制绝育”“文化灭绝”等言论,一些西方政府也在此问题上与中国关系闹出了不愉快。不过,事实面前,谎言终将被戳破。2020年法国学者马克西姆·维瓦斯通过著作《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拆穿了西方的涉疆谎言。近年来,不少踏上新疆土地的外国驻华使节、媒体从业者,也不断讲述了眼中的真实新疆故事。新疆70年发展交出的具体成果、详实民生数据、和谐有序的民族融合状况等答卷,更是对西方杂音的有力回应。

70周年不是新疆的终点,而是新起点。新疆未来又将交出什么样的答卷,值得期待。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