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欧元区火车头,德国的经济增长正陷入“抛锚”难题。总理默茨8日在谈及美国这位欧洲最重要盟友时指出,双方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亲密无间”。实现原材料和贸易链的多元化必须成为未来欧洲事务的优先事项,因此需要跟包括南方国家在内的更多全球伙伴达成相关协定。而法国《回声报》网站近日刊发巴黎高等商学院教授的一篇专栏文章,提醒欧洲应以开放心态对待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避免陷入保护主义。
两句话放在一起,就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现实:欧洲真的站在十字路口,如果不尽快确定方向,就可能在摇摆和犹豫中错过机会。
先说欧美关系。不容回避的是,欧洲与美国关系的调整正变成一种长期趋势。从默茨的发言中,便可窥见欧洲领导层对美欧关系变化的焦虑。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在防务问题上对美国依赖更深,但在经济和产业层面,美国并未扮演“可靠盟友”的角色——加征关税,将液化天然气高价卖到欧洲,《通胀削减法案》吸引大量欧洲绿色产业投资流向大西洋彼岸……这些都让欧洲切身感受到关系中的不对等。默茨所强调的贸易链多元化,实际上是对欧洲“战略自主”的再度提醒——别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美国这个“篮子”里。欧洲不可能在安全上长期依赖美国,同时又期待在经济上独立自主。
再说新能源发展。欧洲需要明白,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筑墙,而在于开放和创新。《回声报》的文章一针见血:中国在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位置,欧洲如果因担忧本国产业受到冲击而筑起贸易保护的高墙,无异于自我封闭。现实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速度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快。
《回声报》引用英国能源智库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同比增长64%,到2030年预计再翻数倍。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产业链重塑的机遇。全球太阳能和风电装机的快速增长,意味着能源不再是地下埋着的“矿藏之争”。谁能抓住机遇,就能在新一轮产业链洗牌中占得先机。欧洲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在科研、制度和市场上的优势,把低碳能源变成自己的竞争支柱,但前提是要有开放的胸怀,而不是担心别人跑得太快。
对欧洲而言,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战略自主与能源转型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非彼此独立。欧洲如果继续把安全与防务单一寄托于美国,就很难在能源与产业政策上保持灵活。如果欧洲敢于在新能源和绿色产业上打开大门,与中国、南方国家展开合作,不仅能降低对传统能源进口的依赖,还能在全球绿色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正是默茨所说的“寻找包括南方国家在内的更多全球伙伴”的现实路径。
然而,欧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犹豫和分裂。一方面,对美国的防务依赖让欧洲难以在各类问题上独立发声;另一方面,在是否对中国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上,欧洲国家间分歧严重。部分国家强调务实合作与开放,部分国家则受制于美国压力,不断喊出“脱钩”“去风险”“减少依赖”的口号。这样的分裂导致欧洲难以形成统一的立场,更遑论抓住机遇、通过发展低碳能源实现战略转型。
当下的欧洲正站在十字路口,该走哪条路,答案其实并不难解。默茨的表态与法国学界的提醒均指向同一核心:欧洲必须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位与世界的关系。战略自主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落实到能源、产业、贸易的具体行动中。只有摒弃保护主义,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能源转型,欧洲才能既维护自身安全,又保持经济竞争力,不至于在新的全球格局中成为被动的旁观者。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