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9月3日举行大阅兵。45个方(梯)队受阅,很多新装备集体亮相,东风-61等武器的出镜更是将排面拉满。世界舆论热议。有人赞叹,有人焦虑。
如同欧洲人不会忘记对犹太人大屠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苦难,如同二战英雄纪念碑、英雄雕像在欧洲城市随处可见,中国人同样不会忘记南京大屠杀以及细菌战下无数平民的血泪悲鸣,也同样崇拜英雄、感恩英雄。对中国人来说,这场阅兵承载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警钟长鸣、增进认同等功能。它对世界又释放了什么信号?
作为80周年纪念活动的关键一环,中国这次阅兵是要还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全貌。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3500多万军民伤亡、长达14年的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写了二战走向以及人类命运,但西方叙事体系中长期忽视、矮化中国牺牲和贡献。学术研究领域一直流传着“配角论”“间接贡献论”“外援决定论”。很多欧洲国家教科书中,关于中国抗战苦难和牺牲内容也是只言片语。
二战史观的扭曲,使很多西方人无法了解反法西斯战争完整的历史脉络,更在现实生活中陷入认知错位。一些人不理解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干涉的来龙去脉,又对日本右翼不断突破“和平宪法”缺乏警惕,甚至将日本视为受害者。中国依据战后秩序提出的合理主张,反而被贴上“以大欺小”等标签,也埋下了东西方间隔阂与误解的种子。
德国商人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庇护数十万中国平民,中国舟山渔民救下“里斯本丸”号上300多名英国战俘,法国医生贝熙叶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为中国抗战前线送去药品,中欧这种跨越国籍的守望相助、历史情谊,本该是人类攻坚克难的精神遗产和财富。可中国叙事的整体缺失,制造了历史割裂,抹去了共同记忆,稀释了东西方团结应对危机、合力破除难题的向心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举行抗战阅兵等纪念活动,是希望“东方主战场”的贡献和苦难被全球看到,拉近东西方民心距离,汲取力量和智慧,共同守护人类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
中国九三阅兵,展示实力,绝非延续仇恨,不是要搞对抗、针对谁,意在警示所有人忘战必忧。
在刚刚结束的上合组织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这是继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的又一大倡议,是为完善全球治理进一步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而这些倡议的实施,则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作为后盾和保障。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是中国的文化DNA,体现在军事思想上则是注重防御,强调“止戈为武”(即通过必要的武力威慑,制止暴力)。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军事思想的《孙子兵法》也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949年中共建政以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写进宪法的国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也难怪,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一定是中国。
举办阅兵,也是很多国家一种政治或庆祝仪式。二战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也会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时举行阅兵。在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60周年、70周年、80周年之际,法国都举行过阅兵活动。只不过国情不同,阅兵风格、规模有异。近代历史上,中国山河喋血、生灵涂炭,一度陷入亡国灭种的险境。中国不愿让历史悲剧重演。九三阅兵,因此也是一种自我备战意识和能力的检阅。
中国参与签署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文件,奠定了二战后国际秩序基石,换来了世界数十载的和平与发展。不过,刀光剑影并未远去,战火硝烟仍在弥漫,历史正义逐渐蒙尘。为法西斯洗白、美化侵略的现象层出不穷,单边主义思潮加速抬头,丛林法则幽灵卷土重来,国家之间信任土壤渐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战后国际秩序遭到挑战、侵蚀。和平与发展的根基并不牢固。
法国汉学家、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说,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礼物,它是一项需要持续用心守护、无比脆弱的事业。换句话说,维护和平不只需要口号、态度、立场,更需要硬实力做后盾。阅兵仪式上,令人目不暇接的尖端武器,“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宣言,是中国以实力为后盾发出的和平承诺。
二战期间,为拯救人类文明、谋求世界和平,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今天,人类再次站在和平与战争、共赢与零和的十字路口,世界民众脸上写满了焦虑、不安、期盼。中国这场阅兵,既是展现守护自身安宁的能力,也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续航”。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