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海河之滨,见证了一场盛会的开启。8月31日至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齐聚天津,共商大计。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逆流涌动,“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甚嚣尘上之时,天津峰会以一份沉甸甸的《天津宣言》和面向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再次向世界发出信号:多边主义可以有全新的路径。
从黄浦江畔到海河之滨,上合组织已走过24年历程。24年前,6个国家为共筑安全屏障而携手;24年后,10个成员国、2个观察员国、14个对话伙伴组成的“上合大家庭”,人口约占世界一半,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4,接近30万亿美元。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穿越历史风云,在多元制度、多样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搭建起超越冷战思维的宽阔桥梁。它向世界证明:多边主义是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的必然选择。
本届天津峰会是中国第五次主办上合组织峰会,也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同时,在合作领域拓展方面也迈开了更大的步伐。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更好发展,中方始终讲求一个“实”字。一直以来,上合组织在为成员国创造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方面有目共睹。安全层面,反恐中心、禁毒中心、信息安全中心及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中心落地,为欧亚大陆织密风险共防之网;经贸层面,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成为新增长极;人文层面,加大数字技能培训投入,承诺“1万例癌症筛查”,“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为数千人带去光明的福音,民心相通从理念化为可触可感的温度。尤为可贵的是,这些目标全部配有量化指标和时间表,将多边主义从“理念”升级为“行动”,避免了国际会议常有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沉疴。
天津峰会刷新了对“多边”的制度想象。
其一,从打击“三股势力”到应对气候变化,从维护供应链韧性到保障粮食安全,充分体现“共商”的智慧与气度。
其二,本次峰会除成员国领导人外,联合国秘书长、东盟、欧亚经济联盟、亚信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列席“上合+”圆桌,形成了“多边+双边”“核心+扩展”的立体网络,合作模式突出“圈层融合”。
其三,上合开发银行融资重点向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数字与绿色项目倾斜,以金融活水缩小南北鸿沟,提升全球南方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突出“普惠”的治理规则。当一些大国滥用制裁、挥舞关税大棒之际,上合组织用制度创新昭示世界:多边主义不是“赢家通吃”,而是共享发展红利。
当个别国家把“家规”包装成“国际规则”,上合组织则重申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当“文明冲突论”再度沉渣泛起,上合组织倡导不同文明包容互鉴;当全球治理碎片化、撕裂化加剧,上合组织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人类应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贡献“上合方案”。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之时,“相约上合”带来了这样的叙事: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仍是国家间相处正道;务实合作、发展共赢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让各国民众在减贫、医疗、教育、就业中切实受益;以“行动哲学”取代“地缘政治算术”,多边主义就能生生不息。这是真实可感的“上合担当”。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