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从1965到2025,历经一个甲子的沧桑蜕变,中国西藏自治区于8月21日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了具有仪式感的60周年“庆生”大会。当西方社会不少人还停留在对西藏各式各样的刻板印象、随意想象里时,一个现代化的新西藏已屹立在雪域高原之上,令首次踏足西藏的外国人惊呼为“无微不至的现代化”。安稳、繁荣、兼具传统积淀与现代光彩的西藏,不仅是西藏本地民众之福、中华民族之幸,事实上也对世界多个领域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是对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形象描述,既是社会变革意义上的,也是发展意义上的、民生改善意义上的。
西藏2024年GDP达2765亿元(人民币,下同),是1965年的155倍;2024年地方财政收入达277亿元,是1965年的1258倍;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西藏GDP达到第一个千亿用了50年,达到第二个千亿仅用了6年,2025年GDP有望突破3000亿元、达到第三个千亿目标,西藏发展的齿轮越转越快。
逐渐厚实的经济家底,为西藏民生改善创造物质基础。牧民们骑着摩托车放牧,开着新能源车送孩子上学;通讯基站与寺庙金顶同框,买东西手机支付便利,拉萨藏药、墨脱石锅等西藏特产乘着直播带货的东风销往各地;旧时代农奴的后代们,结合兴趣择业,将西藏唐卡等藏文化特色开发成文创产品、电竞图标;包括僧人在内的当地人享受医保,报销额度不逊城市白领……这些细节里的今昔反差或意想不到,彰显西藏民众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肯定,也是西藏民众步入小康社会、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征程的微观注释。
这几天,在西藏60大庆的热闹街头,不乏外国游客的身影。据媒体报道,一位正在西藏旅游的法国游客观察到,“这里的文化与欧洲文化完全不同,但就我第一印象而言,这里的人们生活在幸福之中,与我看到媒体报道的西藏不太一样”。几个月前曾赴西藏旅游直播的美国脱口秀演员李•坎普说,“如果普通美国民众都能去西藏看看,就会对西藏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应该深入实地去看看,会消除很多成见”。
与其想象西藏、透过滤镜看西藏,不如像这些人一样实地探访。得益于雪域美景和民族风情,西藏也的确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2024年,西藏接待海内外游客6389万人次、增长15.8%,其中入境游客增长188.2%。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让外国游客安心无虞开启西藏之行,玩得安全、玩得尽兴。而公路、铁路、航空构成的立体交通网,已通车的青藏铁路、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规划中的新藏铁路,早已改变西藏曾经的孤岛状态、将其链入四通八达的交通版图,给世界旅客赴藏游带来高效便利。
西藏发展的底色是绿色的,让青藏高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生态财富。文旅产业、数字电商经济、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工业等产业蓬勃发展,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西藏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99%,基本实现全清洁电力供应,为全球“减碳”行动做出积极贡献;有污染性质的项目不得上高原,守护好“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重大基建项目对生态保护考虑周全,比如铁路设藏羚羊通道、水电站设鱼类生态通道,为国际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思路;阿里光储电站并网发电,那曲达嘎普储能电站运转,西藏地区这些储能实践给全球高海拔地区开发清洁能源提供镜鉴。
60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把治藏稳藏兴藏当做重中之重,从广布的宗教场所,到学校里密集的藏文课、非遗藏戏课间操等,不难理解“西藏之治”的密钥,为国际社会探索多民族国家治理提供经验。
同时,作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高原文明独一无二的世界样本,近些年西藏考古热度高,多项考古成果填补人类适应高原环境尤其极端环境研究的空白,实证高原先民捕鱼等生产方式,不断破译人类高原文明的密码。
西藏早已不是西方叙事中那个被打上偏见标签的“西藏”,勿要再以老眼光打量今天的新西藏,这个地理上的高海拔,发展上的新高地,正以现代化的姿态走入世界、辐射世界。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