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团队近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为期两天的经贸会谈。这是继在日内瓦和伦敦举行磋商后,两国经贸团队的又一次面对面沟通。会谈没有“重大突破”,但也达成了一项重要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
欧洲高度关注北京与华盛顿的这次会谈。毕竟,中美是世界TOP2的经济体,也是政治大国。两国谈的成果如何,关乎欧洲经济走向以及外交战略决策。
经济方面,欧洲亟需拥抱确定性。近日,欧美贸易协议的靴子落地,欧洲被狠狠割了一刀,经济前景蒙上阴影。欧洲各界称之为“屈辱”“惨败”。中美经济总量占到全球45%,贸易额占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额的近1/4。如果中美经贸能谈得拢,全球供应链以及世界经济稳定便有了更多确定性。两国经贸关系疙瘩能解开,中国在稳经济方面也便有了更多施展空间和便利环境。鉴于中美关税战“休兵”以及中国上半年经济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9日将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了0.8个百分点。这都会是欧洲经济“输血”的契机。
战略方面,欧洲不愿被压力缠身。当前,无论是解决俄乌冲突等传统安全威胁,还是公共卫生、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维系,都离不开中美携手共赴。近日的泰柬冲突很快停火,便再次见证了中美两国可以合作办大事。中美经贸关系谈得好,两国未来在全球治理上的互动有望更频繁,节奏更协调。反之,两国闹掰,合力削弱,欧洲就不得不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压力。此外,如果中美经贸会谈破裂,两国关系亮红灯,华盛顿还可能施压欧洲“配合”其对华政策。这显然会令欧洲陷入两难困境。
中美这次会谈,未达成贸易协议,国际社会的确有些小遗憾。美国彭博社便称,市场对中美未能达成实质协议存在失望情绪。不过,这次会谈没有重大突破,并不意外,合乎情理。
毕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美前两次会谈重在达共识、搭框架,但这次才直面具体问题,迎来啃硬骨头的时刻。中美制度有异,国情有别,会谈内容也涵盖了关税、产业政策、贸易逆差等诸多方面,谈起来自然不可能速战速决。何况,美国这次还把俄罗斯、伊朗能源等问题塞了进来,进一步升级了会谈复杂性。
遗憾归遗憾,不过,这次会谈还是留下了期盼。
会谈结束后,北京称之为“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用“建设性”“积极”来形容这次会谈。为避免干扰两国经贸会谈,华盛顿还拒绝了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过境”纽约的计划。这都表明,中美这次会谈氛围不错,也都在尽量守护难得的接触机会。会后,双方也都表示,将继续利用中美经贸磋商机制进行磋商,再次释放了两国愿意相向而行的信号。
华盛顿对会谈态度积极,的确是在服务“美国优先”,但也是被关税反噬后的一种自我调适。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以及第二大进口来源国。目前,不少美国民众和企业,都在为华盛顿的关税牌买单。近日数据显示,美国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需求降温态势明显。路透社和益普索7月29日民调也显示,特朗普支持率跌至40%,创下第二任内新低。显然,特朗普政府面临着不小政治考验。
刚刚闭幕的中国第三届“链博会”上,美国参展商数量比上届增长15%,位列境外参展商之首。当中美在瑞典举行会谈之际,一个高级别美国经贸代表团访问中国。从民众到企业都用另一种方式向华盛顿表明,中美经贸合作不是选择项,而是必选项。
中美经贸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谈判很难一蹴而就。不过,从中美建交到中国加入WTO谈判,无一不是“世纪大谈判”,无一不是十足的硬骨头。历史表明,只要双方拿出足够耐心和政治智慧,“路”是可以走出来的。当前的中美经贸问题,同样谈比不谈好,敞开门比关门好。特朗普第一任内,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也经历了近两年的马拉松谈判。即便美欧、美日之间的贸易谈判,也是经历了多轮拉锯战后才“修成正果”。
只要会谈“不掉线”,本身也算是一种确定性和成果,有望为中美领导人会晤暖场铺路,也有望让两国后续谈出一些惊喜。
不过,中美经贸会谈未来会结出啥果,主要取决于华盛顿。在关税问题上,北京的态度是: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如果谈的话,中国倡导在平等、尊重、互惠基础上,达成双赢成果。特朗普显然更看重“美国优先”。近期与日本、欧盟签订的经贸协议,都能明显看到这种迹象。如果美国追求的独赢而非双赢,试图以强权逻辑迫使中方妥协,那么中美经贸会谈可能就要陷入僵局。对于这一后果,华盛顿要审慎权衡,三思而后行。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