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时评论
【欧时社论】从老朋友到新面孔,链博会“链”着世界的选择

【欧洲时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近日登场。大会设置了先进制造链、数字科技链、智能汽车链、清洁能源链等六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同时首设创新链专区。境外参展商占到35%,其中欧美参展商占境外展商总数50%。英伟达、施耐德、欧莱雅、路易达孚等美欧企业都是链博会的“头回客”。

中国举办链博会,有服务自身的考量。世纪疫情以来,全球经济萎靡不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喊出了供应链“去中国化”。中方搭建链博会舞台,助力中国企业更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为稳经济提供有力抓手,同时也受到欧美企业青睐。究其原因,因为它也是一个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抓住了欧美企业的“痛点”。

链博会不是简单地展销商品,重在展链条、展生态、展场景。一方面,帮企业精准定位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独特坐标,明确技术优势、资源禀赋与角色分工;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深度交流挖掘潜在合作伙伴,促成业务对接。对欧美企业来说,这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近年来,全球地缘冲突频发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给顺畅的全球供应链造成不小干扰。对企业而言,供应链遇阻、中断,便意味着成本增加、利润空间挤压、竞争力被稀释。不是没朋友,而是没遇见。链博会更像一个大Party,将全球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召集起来,为它们搭建了找朋友、找伙伴、找解决方案的契机。

中国古语云,独行者快,众行者远。于企业来说,选择优质合作伙伴,才能赢在未来。德国奔驰、美国苹果公司之所以能成为业界翘楚,离不开一大批高水平供应商的协同作战。“高精尖”“隐形冠军”是欧美企业的标签。链博会上先进制造、智能汽车、清洁能源、数字科技、绿色农业等供应链企业,与欧美企业期待的队友标准高度匹配。

说到供应链,就不能不提中国。中国是联合国标准下工业门类最全、配套最完整的国家,一直是全球供应链的可靠贡献者。如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正经历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枢纽”转变,在数字科技、人工智能(AI)、新能源等领域表现抢眼。中国人口超过14亿,消费潜力巨大,在新技术上也具有商业落地的规模和成本优势。对欧美企业来说,与中国企业结伴同行既能提升自身竞争力,也提升了自身供应链的韧性。

欧美企业对这届链博会如此热情,也与华盛顿祭出的“对等关税”等政策有一定关系。

如果说美国前总统拜登任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主要集中在芯片等个别领域,受伤的国家也主要是非盟友,那么特朗普2025年上台以来对全球贸易、供应链的冲击烈度更大,范围更广,盟友与非盟友都遭了殃。短短半年时间,全球企业几乎都在为“美国优先”买单。欧洲企业既面临着原材料、零部件采购成本增长的压力,对美国化工、机械等出口也蒙上了阴影,亟待贸易多元化和供应链的优化。反过来,美国关税也冲击了美企的供应链分工,使得它们也要考虑重塑供应链。链博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这次链博会提前到夏天举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全球企业的焦虑。

华盛顿祭出的“对等关税”,不仅关乎税收和贸易逆差,也有政治考量。“对等关税”虽六亲不认打在各国身上,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国才是终极目标。华盛顿希望通过关税施压,逼迫各国“选边站”,在供应链上绕开中国,进而服务其对华战略竞争。通过美国与越南等国达成的贸易协议,多少都能读出其中意味。但这种伤害性逼迫,只会让盟友渐行渐远。

从老朋友到新面孔,链博会人气越来越高,本质上是全球对开放协作的集体投票,是市场力量对地缘割裂的有力反击,背后链接着世界各国的选择。链博会的热闹也再次表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得人心,世界经济的未来不在撕裂对抗里,全球民意的天平永远倾向合作共赢。正如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16日演讲所言,中国的供应链是个奇迹。不知华盛顿是否能听得进去?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