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时评论
【欧时社评】大熊猫亮相维也纳 中奥交往开启新篇章

【欧洲时报】5月14日,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迎来了一场特别的“熊猫见面会”。来自中国成都的大熊猫“荷风”和“兰韵”在开放日活动中首次与公众见面,吸引了大量奥地利家庭和国际游客,成为一道靓丽的中奥文化交流风景线。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与奥地利联邦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Alexander Van der Bellen)、联邦总理克里斯蒂安·施托克尔(Christian Stocker)一同亲临现场,与中奥双方官员、维也纳市政代表及中奥各界嘉宾共同出席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活动。

这不仅是一次动物迁居,更是一种外交与人文的交流佳话。在当前全球局势变乱交织的背景下,中国大熊猫作为“和平使者”,再次展示其柔性外交的独特力量。

早在2003年,奥地利便向中国租借了大熊猫“阳阳”和“龙徽”,开启了中奥熊猫合作的序章。此后,美泉宫动物园先后迎来了“福龙”“福虎”等熊猫宝宝,成为欧洲熊猫文化的重要传播地。2024年,“阳阳”及2019年才到奥地利的“园园”返回中国,而“荷风兰韵”项目成为2025年度首个大熊猫国际合作计划,象征着中外新的文化和科研交流合作起点。

过去二十余年,中奥双方不仅在熊猫日常养护和繁育方面携手,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疫病防控和科研合作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果。这种跨国协作模式,是中欧生态交流的典范。大熊猫用其天然亲和力打破语言与观念壁垒,特别是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稳定、国际信任面临挑战之际,这种交流模式显得尤为珍贵。

在西方,大熊猫早已超越“可爱动物”的形象,成为中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在奥地利,许多孩子们在熊猫的陪伴下成长,成年人则在反复接触中认识中国自然保护的努力。这种文化亲近感,以家庭为单位,逐步扩展为民间认知的一部分。

熊猫成为西方社会“感受中国”的独特窗口——它代表着中国温和、和平的一面,也构筑起非对抗性的话语空间。这种文化交流的软实力在实际效果上远胜硬性的外交语言,为双方提供了一种情绪稳定、感知友好的纽带。

中欧关系虽然因贸易、环境与地缘政治等议题时有摩擦,但文化始终是一座坚实桥梁。尤其是在中美关系对抗性上升的背景下,中欧维持了相对理性的接触氛围。奥地利作为中立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与文化友好政策,在与中国的关系中展现出独有的稳定性与开放性。

从熊猫到中医、汉学、旅游等多维文化互动,奥地利在中欧合作中起到了纽带作用。而熊猫项目,则是其文化交流体系中的“明星项目”。熊猫主题的书籍、展览和衍生文创不断丰富奥地利社会的中国印象,也激发了当地民众对于生态议题的参与热情。

“荷风送香气,兰韵入书声。”这句诗意的命名也寓意着此次熊猫之行的文化深意。在全球面临多重挑战的今天,文化交流依旧可以温暖彼此,建立信任。熊猫所代表的柔性外交让我们相信,哪怕在这个全球巨变的时代中,只要存在一份憨态可掬的凝视、一段跨越山海的旅程,就仍有延续友谊与和平的希望。

维也纳美泉宫绿荫之下,“荷风”和“兰韵”开始它们在奥地利的新生活,它们的存在不仅为维也纳这座城市带来活力,也为中奥关系写下新的温情篇章。在这份“文化日常”的持续影响中,文化外交的力量悄然生根、缓慢扩展,成为理解、尊重与合作的可持续载体。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