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互致贺电。欧中双方将先后举办4场庆祝建交的高规格招待会,以及经贸、文化、青年、体育、学术等领域系列活动。科斯塔、冯德莱恩还将联袂赴华举行欧中领导人会晤。种种安排凸显布鲁塞尔与北京对彼此偕行50年的珍视,亦反映出当前国际形势下欧中之间默契度与互动性的提升,欧中交往新周期令人期待。
作此判断,一方面在于,庆祝建交大年推动欧中回顾历史、以史鉴今,不管是重温建交初心还是总结交往得失,均有利于下一个50年新周期的开启;另一方面在于,冷淡已久的欧中关系近期修复迹象颇多,欧中立法机构决定同步全面取消交往限制、欧洲对华电动汽车关税有新转圜、欧洲多国接续开展“对华外交攻势”,均给外界带来欧中暖周期在即的暗示。
50年前的5月6日,欧中老一辈领导人以政治智慧与远大格局冲破冷战隔阂,推动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东西方交往的壁垒,开启欧中合作的大门。之后,欧中之间求同存异、双方关系持续深化升级,尤其于2003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习近平对欧盟进行历史性访问,这些重要节点构筑欧中关系发展的坚实轨道。
回望这50年,欧中拥抱彼此,交出了高层互动、经贸投资、人文交流、互联互通等一张张傲人成绩单,也频在捍卫自由贸易、多边主义、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一起发声,欧中关系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既利好彼此也利好世界。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欧中交往也伴随着波折,欧洲对华猜忌在国际变量的介入下不时加剧,尤其是欧盟多年来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且日益偏向后两者,欧中上空的乌云也不容忽视。
时下,世界变乱交织,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空前泛滥,严重破坏国际规则,搅动全球安宁,包括欧中在内的经济体均成为这波不确定性的受害者。鉴于现实层面的外在困境,以及来自历史经验的观照,欧中关系进行良性调整特别是欧洲重新审视对华定位成为可能,也可说是必选项。
华盛顿当下关税霸凌大棒不仅针对中国,也直击欧盟以及欧洲诸多国家,坐实“塑料”盟友关系;再往前追溯,华盛顿多项补贴政策还曾挖走不少欧洲大企业前往美国投资。更遑论,美国推动俄乌谈判撇开欧洲,威胁北约国家不提升军费就断供,甚至放言“吞下”欧洲的格陵兰岛,欧洲所沉醉的跨大西洋叙事已然千疮百孔,欧洲所推崇的自由贸易、多边主义等价值观遭遇冲击。欧中作为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基于道义责任和现实利益,必须站在一起,为欧中各自稳妥发展谋出路,也为全球和平发展增加确定性。
欧中经贸关系的底子好、联结强,拓展潜力巨大。中国和欧盟经济总量超过世界三分之一,贸易量超过全球四分之一,正如北京一直所强调“只要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立就不会形成;只要中欧选择开放共赢,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就不会发生根本逆转”。累计开行破10万列的中欧班列实现彼此货物的双向互通,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欧洲企业押注中国的热情展现出对中国巨大市场的青睐,以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重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对接、中欧与东盟等其他区域之间大市场的联动开发这些富有想象力的事项,有望形成强大的激荡共振效应,为欧中关系打开新局面,并对冲全球经贸黯淡现状。
欧盟方面最近已经表态,希望再次培养和深化与中国的关系。培养和深化的进度,不免遇到种种干扰项,其间既有美国行径对欧洲的刺激,也不乏欧盟战略自主的摇摆惯性、欧洲内部团结的匮乏……世界在变,盟友在变。吃过不少亏的欧洲想要捍卫自己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必须拿出克服偏见、排除干扰、灵活务实、看长看远的勇气和行动,一如50年前欧洲老一辈领导人的魄力。同样,中国要让欧洲定心,也需在营商环境、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给予对方更多正向反馈,在更多新领域展开彼此双赢的合作。
回顾欧中双方半个世纪的交往,最宝贵的经验是相互尊重,最强大的动力是互利共赢,最一致的共识是多边主义,最准确的定位是伙伴关系。欧中并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也没有地缘战略矛盾。期待欧中以清晰的伙伴定位,在建交50年的节点重整出发,成就彼此,照亮世界。
(编辑:冬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