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语:突如其来的和平时刻
经历了两年的血火与惨烈,10月中旬的中东突然安静下来。以色列内阁在10月9日通过停火和换俘框架,哈马斯方面也同意依约交换人质与囚犯。几天之内,第一批人质和遗体交接完成,大量援助车队进入加沙。10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以色列国会发表演说,宣布“战争结束”。这场曾令无数家庭流血与流泪的冲突,暂时画上了休止符。
在国际社会的眼中,这一幕宛若“奇迹”:在俄乌战争久拖不决、世界格局动荡不安之际,最复杂、最难解的以巴冲突居然率先出现了缓和迹象。于是一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特朗普是否该因此而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二、诺贝尔和平奖的尺度与争议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和平奖常常争议不断。它既曾奖励那些真正结束战争、开辟和平新局的伟人,也频繁授予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或者各种“颜色革命”的代表。对全球大局而言,这些人或许微不足道,却被冠以“为人类和平做出贡献”的名义。
历史上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1994年奥斯陆协议的签署者阿拉法特、佩雷斯与拉宾。他们的确推动了以巴和平进程,但未能阻止冲突重燃,和平奖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更早的1973年,基辛格与黎德寿因“越战停火”获奖,但黎德寿拒绝领奖,战争随即复燃。这些先例说明,诺贝尔委员会的衡量标准并不单纯是“结果”,而往往是“过程”。换言之,只要某种停火或框架达成,就可能被嘉奖,即便和平最终无果。
三、特朗普的复杂形象
特朗普本人无疑是“汲汲于名利”的人。他行事张扬、口无遮拦,常常以“交易的逻辑”处理国际关系:退群、加关税、要钱,几乎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搅得天翻地覆。他缺乏深思熟虑的制度设计,也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全球愿景”。
但毋庸讳言,特朗普有一个显著特点:他不喜欢打仗。他喜欢吹嘘自己是“和平缔造者”,常常炫耀自己没有发动新的大战,甚至炫耀自己能和金正恩握手、能让普京“守规矩”。这种“我来调停,你们别打”的姿态,既是他交易逻辑的一部分,也是真实反映了他避免大规模战争的本能。这次调停以哈冲突,他再次扮演了这一角色。
四、“20点计划”与停火框架
据媒体披露,特朗普团队提出了一份“20点计划”,核心内容包括:立即停火与冻结战线;以色列军队分三阶段逐步撤离加沙大部分地区,但保留安全带;所有在世人质交换与囚犯释放,并包括遗体返还;人道援助提速,每日数百辆卡车进入加沙;拆除地道、解除武装,建立独立监督机制;哈马斯退出治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在改革后接管;美国、埃及、卡塔尔、土耳其等多方提供保障与重建协调。
这份计划本质上是一个“停火—换俘—去武装—治理交接”的路径图。10月9日以色列内阁批准了第一阶段,随即开始执行。
五、天时地利人和:停火为何此刻发生
必须承认,特朗普的“斡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首先,双方都打累了。以色列虽然在军事上占尽上风,却仍未能消灭哈马斯,地下地道网络依然存在。几十万军队长期压在加沙,财政和政治成本高昂。哈马斯虽然顽强抵抗,却损失惨重,民生凋敝,再战下去难以为继。双方实际上都迫切需要一个台阶下。
其次,以色列的“全面胜利”并未实现。它仍不得不承认哈马斯是谈判对手。无论人质还是遗体,以色列都只能通过谈判向哈马斯索要。这意味着哈马斯依然存在现实的政治与军事力量。
第三,区域大国与国际社会的压力。埃及、卡塔尔、土耳其纷纷推动停火,美国也担心冲突升级殃及地区稳定。特朗普趁势介入,正好填补了这一“政治空档”。
因此,与其说是特朗普一人“创造了和平”,不如说他恰逢其时,把已经成熟的条件加以推动,并以其个人风格包装成“胜利的调停”。
六、难解的后续:哈马斯与加沙治理
停火之后,真正的难题仍然存在。哈马斯是否会全面解除武装?答案几乎是否定的。武装既是它的生存之本,也是它的谈判筹码。特朗普宣称哈马斯已经同意解除武装,甚至说可能会以某种强制方式落实,但哈方真的会束手就擒吗?停火还会有颠簸。只能期望不会真正彻底翻船。
加沙的治理更是烫手山芋。特朗普设想把加沙变成“度假胜地”或“工业园区”,这种异想天开忽视了最根本的现实:两百万居民、几代难民,世代流离,既没有正常经济,又缺乏政治安置。除非有力量能把他们大规模迁往周边穆斯林国家,但这是自1948年以来从未解决过的问题。七十多年过去,难民的孙子都长大成人了,仍然在难民营里生活。
因此,加沙的治理远比停火更难,特朗普的“美好愿景”恐怕难以实现。
七、特朗普的功劳与局限
综合来看,特朗普的功劳在于他在关键时刻推动双方坐上谈判桌,把停火与换俘框架转化为政治成果,并借助个人舞台把本来零散的谈判包装成“大事件”。但他的局限同样明显:停火尚属脆弱,随时可能破裂;去武装与监督机制的落实几乎无解;加沙治理和难民问题仍是死结。即使短期和平可维持,局部暴力冲突也难以避免。若要真正釜底抽薪,仍需落实“两国方案”,但此事万难实现,长期困局依旧无解。
八、诺贝尔和平奖的可能性
如果以诺贝尔委员会的一贯逻辑,特朗普确实可能获得提名,甚至获奖。理由很简单:他促成了停火,减少了流血。这与1994年奥斯陆协议的逻辑完全一致。
但如果参照1973年越战停火的教训,诺奖未免过早。停火协议很可能只是“休养生息”,并不能阻止下一轮冲突。
因此,授不授奖,取决于诺贝尔委员会想强调什么:是“过程”还是“结果”。
九、结语:蓝图还是完工?
和平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但和平不是一纸蓝图,而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诺贝尔和平奖若要真正名副其实,应当奖励那些能把蓝图落实到现实、能让人民真正免于流血的努力。
特朗普这次调停以哈冲突,确实在某种意义上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喘息时刻。若仅从“减少当下的暴力”来看,他的确比许多靠炒作“民主运动”的得奖者更值得嘉奖。
然而,如果停火不稳、治理无果、冲突重燃,那么再华丽的调停也只是昙花一现。诺贝尔和平奖究竟该奖励“刹那的停火”还是“长久的和平”,这是对委员会的考问,也是对世界的考问。
十、延伸与展望
特朗普这次的调停成果,恰在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前夕,来不及被考虑在今年的奖项中,这本属正常。但若停火能维持并逐步稳定,明年获奖仍有极大可能。衡诸中东历次战争,这一场已极大程度地消耗了双方的戾气,好比一次大地震释放了能量,短期内不会再有同等规模的冲突。局部流血难以避免,但大规模热战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内极大概率不会重演,这已是历史性的缓和。
放眼更大格局,俄乌战争比以哈冲突规模更大,调停更难,但双方同样陷入“打不下去”的境地。若特朗普未来真能成功推动停火,那便是真正的世界级成就,诺贝尔和平奖自然“名至实归”,如果机缘巧合(两场停战分属两年),甚至不排除他成为“双奖”得主的可能。
然而,必须指出,特朗普的调停并非单凭个人的“人格魅力”或“交易艺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力量背景。没有美国在军事、金融与外交上的综合实力作后盾,他不可能让以色列坐下来,也无法逼迫哈马斯让步。换言之,他的“成功”,更多是美国力量的体现,而非单个政治家的天赋。可是,当视野转向经济与中国问题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美国在经贸上的优势正被中国的上升逐步削弱,特朗普再有技巧,也难以如中东那样轻松取得“顺风顺水”的结果。贸易摩擦、科技脱钩、产业竞争,注定让他面临比调停中东更复杂的局面。
国际政治从来如此:人可以努力,但结构性的演变更具决定性。正如古人所言:人力有时尽,天命终难违。
刘学伟
(本栏目文章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报立场)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