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学伟论道
【学伟论道】俄乌停战的关键窗口:这次机会不可错失

阿拉斯加会晤之后,一个与过去三年截然不同的现实正在浮现:战线整体僵住,资源与耐心迅速消耗,各方都在寻找一个可以体面止损的出口。普京提高要价,强调顿巴斯整体;特朗普公开承诺推进“安全保障”并推动后续谈判;泽连斯基与欧洲多国及欧盟、北约领导人集体赴华盛顿,既是姿态,也是务实。无论舆论如何起伏,有一点正在成为共识——如果这次机会抓不住,代价只会更高,而结局很可能仍相去不远。

一、为什么非此时不可?

三年消耗战把乌克兰推到极限:人口外流、产业断裂、财政对援助高度依赖;欧洲也承受能源、通胀与军费的多重压力;美国国内对长期援乌的耐心在政治周期中不断稀释。战场层面,俄军稳固既得战果,乌军反攻收效受制于兵员、弹药与纵深防御。继续拖延的边际收益趋近于零,边际成本却持续上升。那句老话并非犬儒——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要不到。在核大国深度介入的前提下,企图以“彻底打败对方”达成理想结果,并不现实。

二、泽连斯基的难题:法律上的坚持与政治上的体面

泽连斯基公开立场是“不能放弃土地”。这既是对国内牺牲与情绪的必要回应,也是对盟友承诺的道义表达;他不可能在镜头前认可任何形式的割地。但他同样清楚:事实层面的损失在相当范围内已不可逆。在可预见的框架里,更可行的,是把“现实的控制”与“法理的主权”切分开来——主权悬置。这并非投降,而是一种阶段性安排:法律上保留权利与叙事空间,实际上先止血,把国家生存与重建优先级抬到安全之上。他真正要争的,是让这种安排更体面:更多的长期安全承诺、财政与重建支持、更清晰的时间表与复审机制,和一套能被国内接受的解释。

三、欧洲的苦衷:坚持原则,也要避免更坏的结果

欧洲领导人反复申明“主权与领土完整”,这是原则,也是政治责任;他们很明白话语的分寸:不能贸然把“现实主义妥协”说成理所当然。同时,欧洲也看得见财政、军工、民意的疲劳曲线。如果错过窗口,继续扛下去,欧洲要付出的,不只是预算数字,还可能是社会撕裂与战略分心。因而,他们的真实目标并非让乌克兰“赢得完全胜利”,而是避免乌克兰输得难以承受,并在谈判桌上为基辅多换来一些可持续的安全与重建资源。给欧洲多一点体面,不是修辞问题,而是为他们在国内解释“务实和平”的必要前提。

四、特朗普的作用:战术粗糙,方向却准

特朗普的风格常被视为鲁莽,但战略直觉并不差:美国无法同时承受多线消耗,欧洲战场必须尽快“收口”;他习惯以极限施压开局,再根据反馈退让微调(媒体以“TACO”调侃他“经常收手”,虽夸张,却道出其试错—修正的路径依赖)。这次,他点破一些大家心知肚明却不愿明说的要点:克里米亚问题现实已定,其余边界“让两国元首去谈”;安全保障可以“类北约”,但不等同于北约第五条。粗线条背后,是把“先止血、后细化”的顺序重新摆正。这未必优雅,却可能更有效。

五、安全保障的现实边界:托底而非兜底

北约直接驻军乌克兰几乎不可能;真正可行的,是一篮子托底方案:长期军援合同与本地军工产能建设、情报与训练的制度化、邻国(波兰、罗马尼亚)防空—导弹屏障的外溢保护、与乌克兰绑定的多年度财政—重建机制,以及欧盟/欧洲国家层面更可执行的安全合作安排。它不像第五条那样“一招见分晓”,却能以可预测的资源流稳定预期,给予乌克兰“活下去、慢慢强起来”的时间。

六、历史镜鉴:强力主持正义的时代在远去

1991年老布什“为科威特主持正义”的潇洒,很难在今天复制。对手换成核大国,工具箱就必须更克制。过往二十年,西方的多次战略误判也足够警醒:反恐战争的泥潭、中国崛起的低估、对东欧安全红线的轻率处理——过高的道德姿态与过低的现实评估结合,往往带来“悔不当初”。今天的务实停战,不是价值的退缩,而是避免犯下更大的战略错误。

七、冷峻逻辑: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米尔兹海默一再追问的两个问题,仍然是最有解释力的框架。会怎样?——在缺乏决定性军事突破与不可承受的长期消耗下,最有生命力的方案,是冻结现状+主权悬置+延期谈判;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大炮射程决定事实的世界里,道义若无法转化为力量,就只能在表述上保留,在安排上妥协。与其固守“全有或全无”的叙事,不如把国家的生存、重建与长期竞争力放到前面。

八、以巴的镜鉴:小国的“长时段困境”

约旦河西岸长期处于“法理与事实分离”的状态:名义上主权不让步,事实上却难以收回控制权。这一安排并不令人愉快,但它让冲突在多数时间内低烈度、可管理。乌克兰若走向类似路径,并非放弃原则,而是把时间变成变量:先稳住国家,再图长计。以巴的教训也在提醒外部大国:调停者的缺位只会让冲突周期性反复、升级,直至不可控。

九、窗口的政治语言:让三方都下得来台

现实停火并不等于法理承认:乌克兰可以声明“未放弃任何主权主张”,同时接受监督—复审—再议的时间表;欧洲可以强调“维护原则、务实止血”,并把重建与军援做实做久;俄罗斯可以对国内宣示“守住核心目标”,在法理悬置下换来制裁松动的路径与边境相对安稳。能说出口的话,决定了能走得下去的路。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为长期稳定创造政治前提。

十、如果错过,会怎样?

错过窗口,战线未必立刻翻盘,但消耗曲线会继续陡峭:乌克兰更虚弱、欧洲更分心、美国更厌战,俄罗斯在既得战果上继续固化工事;若若干年后仍回到类似安排,届时付出的人命与国运成本将更高。今年能以三分代价达成的停火,明年可能要五分,后年也许要七分。这不是威吓,而是算术。

十一、给欧洲多一点体面,就是给和平多一点机会

外界常以“虚伪”讥讽欧洲的强硬表述与务实行动之间的落差,但恰到好处的体面正是把“道义”与“现实”接起来的桥。欧洲需要在国内讲得通,乌克兰需要在历史上站得住,俄罗斯需要在政治上过得去。能满足三方“最低可接受体面”的框架,才是不会很快反噬的框架。

十二、普京的抉择

必须承认,普京是一位异常强悍的领袖,他带领俄罗斯从叶利钦时代的衰败与迷惘中重新站了起来。至于他对北约东扩的反对是否合理,那个问题太过复杂,本文不打算介入。然而至少在眼下,俄乌战事僵持不下,特朗普艰难地打开一个可能的和平窗口之际,笔者认为,普京完全没有必要摆出如此苛刻的姿态。乌克兰毕竟是俄罗斯的兄弟之邦,所谓“打断骨头连着筋”。如今,他的军队已凭武力夺占约五分之一的乌克兰国土,军事进展一直步履维艰,不如适可而止。毕竟,正式的和谈难道还能在炮火声中展开吗?昨天与今天的战线都可能不同,又如何精确划定?每天都有士兵和平民死去,又如何营造出和谈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氛围?事实上,就地停火本身,就应当成为和谈的起点,而不是障碍。回望历史,德法世代为敌,流血数百年,今日却已能化仇为友,成为欧盟的双翼。难道俄国与乌克兰这对同文同种的民族,就不能在新时代展现更大的宽容与气度吗?毕竟今日已非十九世纪,以武力大规模割占土地的景象,实在令世人震惊。

十三、结语:抓住它

这不是理想的和平,也不会是终局;它更像是一个把更坏结果挡在门外的关口。若能在此时止血,乌克兰可以把精力转向重建与军力重塑,欧洲可以修复内外部动能,美国可以从欧洲抽身处理更紧迫的议题;俄罗斯在相对稳定的边界下也要面对长期经济结构与技术封锁的代价。这一次,是把损失锁在今天,还是把损失滚到明天,考验的是政治家的勇气与判断。真正的魄力,不在于把话说满,而在于在迷雾中做出代价更小的正确决定。

机会已至,不可错失。

(本栏目文章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报立场)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