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胜利。这段历史在中国的国家记忆中已经反复纪念、深入人心。然而,每一次纪念往往陷入两种惯常路径:宏大叙事的英雄赞歌或民族苦难的深情缅怀。两者都重要,但在它们之间仍有一片少人踏足的思想空地——一种既不止于颂歌,也不满足于悲情的视角。
在这个八十周年的时间节点,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不仅回望那段血火岁月,更探究它在全球历史、社会转型与当代战略中的延续性影响。尤其是从中国古代“王道”与“霸道”的思想传统出发,反思抗战胜利带来的现实启示:在今天的国际格局中,如何平衡武力与德行,如何在威慑与软实力之间找到最稳妥的立足点。
中国战场不仅是民族生死之战,更是二战格局中的关键支点。当卢沟桥的枪声响起时,欧洲尚未爆发全面战争,太平洋也未燃起战火。正是中国的长期抗战,迫使日本陷入多线压力,使其在进攻南洋与太平洋岛链时不得不分兵,延缓了战争节奏。这种牵制作用,为美英争取了时间,也让盟军战略从被动转为逐步主动。此时的中国,虽然物质贫乏、装备落后,但在战略意义上发挥了不成比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守住了本土,还为全球反法西斯战线维持了东方支撑点。如果这一支点在1938年或1939年即告崩溃,太平洋战局很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走向,美军在珍珠港事件前后所面临的压力将成倍增加,甚至会改变战争的时间表。
中国自古有“王道”与“霸道”之说。王道重德,以仁义服人;霸道恃力,以威慑制人。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以霸业称雄;汉文景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则以德化赢得邻国归附。前者善用权谋、结盟制衡,短期内可迅速扩展势力;后者注重教化与制度建设,能够在较长时期维持稳定。这两种方式从不是彼此绝缘,而是在不同环境中相辅相成。抗战的胜利,固然离不开战场上的武力抗争,但同样依赖于道义感召——中国在战时坚持“不割地、不赔款”,在国际上赢得了“东方堡垒”的声誉。这种道义,不仅吸引了盟军的支援,也为战后中国争取到五大国之一的席位奠定基础。回顾更长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明初永乐皇帝在北方威慑蒙古的同时,通过册封、贸易与文化交流稳固边疆;清初康熙帝既三征噶尔丹,亦笼络蒙古诸部,使武力与安抚并行。这种“武在外、德在内”的策略,是古代中国在多民族格局中维持长期稳定的重要智慧,对今天的国际关系同样适用。
现实的国际政治中,这种平衡极为微妙。软弱会招致试探,过度扩张又常自吞苦果。若缺乏令潜在对手望而却步的防卫力量,便可能陷于被动;但若将国力过度投入军备,既会透支经济,也会引发不信任,甚至激化冲突。威慑是必要的底线,但不能替代“德”的长线——刀剑可以立威,德行才能持久。美国的经验颇具警示意义。冷战后,美国依然拥有压倒性硬实力,但软实力却在消退。特朗普时期的“AmericaFirst”削弱了盟友信任,使美国在多边事务中失去道义高度。当信任与认同流失,再强的硬实力也难以发挥最大效力。这一教训对所有大国都适用:失去德的霸道,会加速孤立;失去力的王道,则难以自保。冷战时期的苏联在这方面也留下深刻教训——在军事与意识形态扩张中忽视了经济活力与制度吸引力,结果在硬实力未完全丧失时,已在软实力的枯竭中土崩瓦解。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如何在“一带一路”等倡议中既维持必要的安全保障,又确保伙伴国真心认同,是王道与霸道结合能力的现实考题。
二战后的德国与日本,在记忆政治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德国通过制度化的反思和教育,逐渐重获欧洲的接纳与信任;日本的反思则断续且有限,国内存在为侵略辩护的思潮,令邻国长期存疑。这种差异,不仅塑造了各自的外交环境,也影响了地区安全格局。在文化语境上,《辛德勒的名单》在全球范围获得认同,没有人质疑它“散布恐惧和仇恨”。而《南京照相馆》则居然在国内舆论场都还有争议。这种记忆不对称的背后,是反思态度与传播方式的不同。欧洲的反思成为共识的一部分,而东亚的记忆叙事,常与民族情绪、地缘利益、冷战遗产交织。这提醒我们,在坚持历史真相的同时,需要更加主动地在国际舆论场发声,借助多语种、多媒介、多渠道的文化与学术交流,让历史记忆在更广范围内形成共识,而不是仅在本国民众的情感共振中循环。当代国际关系中,东盟的平衡外交提供了一个现实参照——它既在安全上保持与大国的军事合作,又在经济与文化上尽力维护多边互利,这种灵活的中间路线,使其在大国竞争中避免成为牺牲品。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在坚守核心利益的同时,让周边国家感受到合作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感,是软实力建设的一个关键考验。
9·3纪念不仅是历史仪式,也是外交舞台上的象征性动作。将不同国家置于同一纪念场域,既是历史叙事的交汇,也是现实关系的投射。对两岸而言,共同的抗战记忆提供了一个短暂而真实的“共同场域”,虽不足以解决根本分歧,却有助于为对话营造气氛。俄乌战争的惨痛现实说明,热战的代价在今天依然巨大。大国竞争应尽量限定在可承受的文明范围内——贸易、科技、文化、制度的较量,而非火与血的对撞。任何国家若试图通过军事冒险换取短期优势,最终都可能为此付出长期代价。对中国来说,这不仅是台湾问题上的警示,也适用于南海、东北亚等潜在冲突热点。如果王道与霸道不能灵活切换、合理结合,就可能陷入被动——要么失去威慑力,要么失去国际信任,最终两头皆空。
在台湾问题上,这意味着坚持“尽力用文斗、保留武斗的最低限度”原则。和平统一的希望依赖于经济利益的深度交织、社会情感的逐步累积,而非单纯依靠军事压力。必要的防卫能力必须存在,以防外部干预和突发风险,但政治、经济与文化手段才是长期主线。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南海、东北亚等其他敏感地区。在这些地缘热点上,保持威慑是防范危机的底线,而持续展现合作意愿和建设性方案,则是争取国际支持的长线。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不应只是情感的宣泄或仪式的重复,而应成为一次战略的自我提醒与文明的自我审视。德国的深刻反思使其重获信任;日本的反思不足则留下长期裂痕。历史教训昭示我们:以德服人,胜于以力征服天下;以史为镜,胜于以情绪主导未来。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在节奏与主题上押韵。今天的中国当以对历史的清醒理解和对现实的冷静判断,去塑造一个既有耐心又有智慧的对外策略——既守住威慑的底线,也延展德行的长线,让纪念成为通向持久和平与稳定的起点,而不是新的冲突导火索。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代人都要面对属于自己的大考,有的来自外部压力,有的源于内部调整。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既是一次回望,也是一次前瞻——它提醒我们,力量的积累需要时间,信誉的建立更需岁月沉淀;一时的胜利并不等于持久的安全,真正的安全来自兼顾防御与互信的战略耐力。今日的中国若能将王道与霸道的精华兼容并蓄,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棋局中稳住节奏,就有机会在未来的纪念日里,让后人以更加从容的心态回顾我们的时代。(文/刘学伟 )
(本栏目文章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报立场)
(编辑:夏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