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学伟论道
【学伟论道】特朗普的关税战似已大有斩获

实在无法否认,特朗普的贸易战似已大有斩获。一直到7月以前,除了英国,特朗普还没有达成任何协议。然后从7月2号的越南到下旬的印尼、菲律宾等。这些国家都小,大家还没有当一回事。

7月25号,特朗普攻下日本,而且条件相当地苛刻。大家才开始意识到,城池要破了。最后是7月27号,欧盟也签下了比日本还狼狈的城下之盟,世人才真正意识到城池已破。剩下的据点都不可能挡住早晚陷落了。比如30号又有韩国签了。

8月1号,美国单方面宣布了对一系列还未完成谈判的国家的更高关税。不听话的加拿大、巴西和印度分别领受35%和50%和25%。台湾、瑞士和南非则分别是20%、39%和30%。这六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关税,明显都有贸易逆差以外的其它考量。

现在的阶段性成功说明,倚仗美国的实力优势,特朗普用进退莫测,反复制造不确定性,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凭空造筹码,然后交换真金白银的狡黠商人手法,居然得逞不少。

现在除了英国的10%,世界各国至少都领得15%的美国关税,但经常要交换己方的零关税。这些国家似乎已经心安理得,觉得比之前威胁要收或真的已经在收的30-50%甚至更高的关税,还是“赢”回了不少让步。

美国还是有霸权呀!除了中国,就没有一个国家真的硬抗过。中国硬抗时,换来其它所有国家缓征,但也没有几个国家和中国表示同仇敌忾。统一战线没有形成。而特朗普四面出击居然至少三面都能成功。看来,一些人还是小瞧了特朗普把握局面的能力。现在已无法说,他是“四面楚歌”了。简单地说,除了中国,他的关税战,已经基本打服天下,虽然谁也不会心甘情愿。

最关键的节点是7月27号美国与欧盟达成的“关税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欧盟对美出口商品将统一适用15%的较低关税税率,避免了原定最高达30%的惩罚性关税。而作为交换,美国商品进欧洲的原则关税居然是0%!欧盟还承诺在未来三年内向美国采购约7500亿美元能源产品,并在美直接投资6000亿美元,还承诺要购买大批美国军火。查资料,在2018年前,美国对欧盟商品的平均关税约为2.4%,而欧盟对美国商品约为5.1%。

据查,欧盟每年进口能源约3759亿美元。上述协议的数额,占比足有2/3,是现在欧洲从美国的能源进口额的3.5倍。而且这个数额,也远超2024年美国能源出口总额1658亿。这明显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欧洲人可能想,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那个30%降到15%再说。因为新税率8月1号就要生效。而那7500亿,说的是三年,且可以慢慢拖,完不成,再讨价还价。

上一届的特朗普与中国就签过类似的不可能完成的采购条款。现在特朗普与欧盟、日本、韩国又等签下一系列这种有类似的不可能完成条款,让旁观者真的是莫名惊诧,西方的政客的算数能力真的就至于如此低下了吗?

冯德莱恩明显被美方的气势压倒。在8月1号的最后期限之前弃械投降。之前欧盟已经投票准备好的总额达930亿的反制清单,没有吓住特朗普。反而是特朗普口嗨的30%,吓住了欧洲人。问题是,特朗普除了放弃了凭空捏出的30%的关税筹码,还交换给了欧洲什么利益吗?我好像真是没有看见。

怎么会这样?本人以为原因大体如下:

尽管欧盟整体经济体量与技术实力堪比美国,远超英国和日本,但在近年来的全球博弈中,尤其是面对中美对抗、俄乌战争及特朗普再起的大国角力,欧盟的表现被广泛视为“输得最难看”。

问题的核心在于:欧盟虽强,因为是一个邦联,缺乏有效行动的整合能力。27个成员国在对中、对美、对俄政策上严重分歧。欧盟体制臃肿,机制迟缓。与美国、中国、日本、英国这些中央政府主导的体制相比,欧盟重大决策需成员国协商一致,实在难以快速应对突发挑战。

欧洲最明显的短板是军事,俄乌战争还在进行时。欧洲不能孤军,必须拉住美国。欧洲早已为此处处受制。比如新近已经答应了在未来十年军费开支加倍。

中国显然是美国贸易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美国要赢,必须拿下中国。但中国是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还控制着大量关键供应链,尤其是稀土。美国短期内绝对无法解决这些供应链问题。

第三轮谈判中,中国提出的具体让步尚不明朗,双方同意维持现状、不制造更多摩擦。但美国近日又宣布计划取消对小包裹的免税待遇。中国进美国的综合关税仍超50%,是全球最高。中国在某些细节上被特朗普的“交易艺术”困住,比如未能对“芬太尼关税”及时做对等回应。

延长90天既是谈判策略,也给双方时间评估形势。中国需争取战略回旋余地,美国则在等待其他国家相继妥协后进一步孤立中国。

短期看,美国凭借其市场体量、技术优势和美元霸权,确实拥有巨大施压能力。特朗普把“关税”从经济工具转化为政治武器,用来迫使其他国家做出让步。这种“惩罚式谈判”虽然粗暴,却往往奏效。

而且从数据看,美国现在的经济态势当属不差。这成了特朗普向美国人推销他的政策的主要证据。

但长期看,特朗普这种单边主义策略极大破坏了全球信任体系。各国被迫意识到,过去所依赖的“美国依规则主导”的世界市场正在被美国政府主动抛弃。于是,全球都在被迫谋求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贸易战的目的,眼前是消灭逆差,长期是让“产业回归”。前者用损人利己,急功近利的办法,的确可以有效果。但后者就困难太多。美国早已没有廉价而又勤勉的大批劳动力。无数的产业,在美国早已整个消失无踪,尚存的产业,供应链也到处都是缺口。美国想要想重建自己曾经有过或中国今天正有的全产业链,怎么可能?比如造船,现在产能差300倍呀!

“赢家”的定义若只是短期让对方让步,美国当然赢了。但如果衡量的是“构建一个可以让美国哪怕是独自繁荣的,但可持续的全球经济体系”,美国是否真的得分,还实在十分可疑。(文/刘学伟)

(本栏目文章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报立场)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