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靖树巴黎报道】9月7日,以“文明互鉴与艺术多样性”为主题的中法艺术学术研讨对话会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本活动由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政,中国驻法大使馆公使陈力,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屈健,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常胜梅,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主任于海琳,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王萌,以及来自法兰西艺术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机构的中法美术家、学者围绕中法美术交流、东西方艺术多样性和文明互鉴等论题展开深入讨论。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王萌表示,中法两国同为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美术领域保持着紧密交往,不断谱写中法人文交流的精彩篇章。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始终在搭建双向交流的桥梁。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开拓合作思路,推动中法美术界在更高层次上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屈健在致辞中强调,人文交流是中法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20年代林风眠、徐悲鸿等一代大家留法归来,推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到近年来双方在展览、研修、创作等领域的持续合作,中法艺术交流始终充满活力与创造力。中国美协与法国美术界保持长期合作,互办展览、实施互访,“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巴黎国际艺术城吕霞光画室”等平台持续支持中青年艺术家赴法研学,为全球文化合作提供了范例。他倡议未来两国在数字艺术、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
北京博雅特聘教授丁宁探讨了加强中法高水平美术交流的路径,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扩大参与机构范围,挖掘更多高质量馆藏;二是加强学者之间的高水平讲座与对话,提升展览的学术深度与公众接受度;三是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展览的覆盖范围与影响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教授从设计史与艺术教育角度切入,指出法国对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发展的深远影响。他强调,“装饰”并非现代主义所否定的事物,而是一种文化传承与表达的方式,中法两国在人文思想、工艺传统和工业化背景方面高度契合,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在艺术与设计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人文思考平衡高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推动文明互鉴与共同进步。
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雕塑家安哥拉(Jean Anguera Gargallo)表示,中法学术对话不仅关乎语言交流,更涉及文化、历史与精神层面的理解和诠释。他以所在会场的法式建筑和自身的艺术实践为例,指出艺术虽无国界,却始终带有各自文化的印记。他提到,曾有观众评价他的雕塑作品作“很中国”,这让他深入思考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联。
他认为,中法艺术交流之所以能够顺畅开展,正是因为自然、人文与情感是共通的。他坚信,中法艺术对话契合当下时代的诉求,必将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中国事务唯一代表迪迪埃·贝奈姆(Didier Bernheim)回顾并展望了中法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他表示20世纪初,特别是1912年“勤工俭学”运动后,大量中国青年学生(包括许多艺术家)赴法国学习和工作。1914至1955年间,共有132名中国学生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他们学成归国后,在传授西方艺术技法的同时,成功保留并融合了中国传统,对中国的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中国博物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演讲者本人过去十多年就与中法多家博物馆合作,举办了多次中法艺术学院院士的作品展。
他还特别提到了中法在展览组织效率上的巨大差异,以广州博物馆仅用一个月就完成布展为例,指出这既是中国的优势,也是在法国接待中国艺术家时面临的实际困难。他强调,无数中国艺术家多年来一直在默默编织着中法之间的文化纽带,而法国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们正逐渐认识到这种交流的深远重要性,并认为这正是中国的魅力所在。
法国画家、主题性创作艺术家、丝路商学院巴黎全球总部教授勒斯汤日(Philippe de Lestrange)表示,在25年的专注创作中,他将绘画视为记录时代的重要方式。绘画不仅是美学的呈现,更是促进不同民族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在自由讨论环节,多位嘉宾提到中法艺术交流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例如,丁宁在发言中提及2004年“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引起的轰动,以及三星堆文物在巴黎展出时的盛况。他指出,“内容无敌”是中法展览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双方观众对对方文化具有高度的“期待视野”。
本次对话会的举办,不仅展现了中法美术界的高度互信与深厚情谊,也再次印证了艺术交流在文明互鉴中的独特价值。期待未来,中法双方秉持“双向奔赴”的精神,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