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特派记者黄冠杰北京报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医药创新的归侨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侨联兼职副主席、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对此深感振奋。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侨联兼职副主席、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 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派记者黄冠杰 摄)
深耕医药创新行业的他深知,生物医药是典型的科技密集型产业,药物创新离不开强有力的科研支持和产业转化体系。而政府报告中提到的举措,无疑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企业在创新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准入等方面创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
除了行业内的利好,政府工作报告让丁列明对于国家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充满了信心。“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动向高度关注,而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不仅是中国与世界联通的重要桥梁,更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丁列明表示。浙江作为全国重点新侨大省,“侨”是浙江最亮眼的名片之一,在民营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浙江乃至全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会上丁列明带来了三份聚焦医药领域发展的提案,展现出对行业痛点与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
丁列明的提案之一围绕更好发挥企业在医药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当前中国医药科技创新面临挑战,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且创新面临高成本、高风险、长周期等问题。提案重点关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涵盖完善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多元医保支付体系等多方面举措。
另一份提案聚焦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由于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企业需求与科研供给脱节等问题,而浙江在这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丁列明建议国家支持浙江开展试点,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供经验。
丁列明在会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派记者黄冠杰 摄)
还有一份提案针对提升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尽管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在研发投入、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丁列明建议以“卡脖子”技术攻关、龙头企业培育、创新生态构建为着力点,提升产业竞争力。
今年是丁列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三年。新的一年,他的履职计划重点突出。一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持续关注优化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强化企业在医药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带领团队坚持研发投入,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让更多优质创新药惠及患者。
过去一年,贝达药业在自主创新上成果丰硕。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长,多个产品取得重要进展,贝美纳获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并启动欧洲申报,乳腺癌创新药进入技术审评阶段,还有超40项在研新药。同时,企业打造创新生态圈,旗下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项目和植物源重组白蛋白项目取得国际领先突破,引发全球关注。
丁列明表示,要自主创新,把医药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此,他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强化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增进与龙头企业、风投基金的合作,加强对研发型企业和优质项目的支持,并优化考核机制,采用“长周期”“算总账”的办法,培育壮大“耐心资本”,让投资者敢于投资,创新者敢于创新。二是在创新药定价上,建议加快研究把医保支付标准与定价分开的具体方法,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保障企业合理回报,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要补充的多元支付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需求。三是要进一步优化审评审批制度,在临床和上市申请中为干细胞治疗等前沿科技成果开辟特殊通道,制定专项政策,就临床基地建设、生产设备购置、原材料供应等给予支持,助力快速推进研究和产业化,抢占国际制高点。
丁列明表示,要不断创新,科技赋能,内外联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贡献侨界力量。
(编辑:李璟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