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中新闻
在法国 学习中文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欧洲时报】在海外学习中文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法国拉罗谢尔大学中文教师、博士生导师马尔汀娜·海博(Martine Raibaud)给出的答案是“电影”。

自1984年海博就开始在法国从事中文教学工作,40年的时间里,她将中国文化分享给诸多学生。

“是的,法国人对电影有着由衷地热爱之情。”海博介绍,她之所以与中国文化和中文结缘,正是源于电影。

2025年11月14日,法国拉罗谢尔大学中文教师、博士生导师马尔汀娜·海博(Martine Raibaud)在北京举行的2025世界中文大会现场留影。(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为卞戈摄)

偶然的机会,海博小时候看到了电影《风筝》。内容讲述法国小男孩偶然得到了一支从中国漂洋过海的风筝,并且来到中国开始一段奇幻冒险旅程的故事。海博一直记得那支风筝上的形象是“孙悟空”。

这部电影,让海博对神秘的东方国家产生了兴趣,并渴望了解更多的中国故事。上高中时她看到学校张贴中文课程的海报。“一切都是缘分,如果我没转到这所学校,如果我没有看到这张海报,或许会走上截然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中文老师带领我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开始学习中文。”

海博坦言,那个时候学习中文还是感觉很难,尤其是在语音语调方面。

作为最早一批到中国的法国留学生,海博1980年来到北京大学读书,学习中国历史。“我知道自己的梦想实现了,我高兴坏了。那个时候校园里没有那么多外国人,我天天跟中国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

2025年11月14日,法国拉罗谢尔大学中文教师、博士生导师马尔汀娜·海博(Martine Raibaud,左二)在北京参加2025世界中文大会。

海博尤其对中国的近代史感兴趣,这让她更了解中国一路发展而来的历程,更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她曾以蔡元培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方面他是中国近代史重要的教育家,另一方面他曾有过留法经历,并积极推动中法教育等方面交流。

三年之后,海博从中国回到法国,并进入中学担任教师。“当时在法国学习中文的人很少,大都是因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或者工作原因。我的其中一位学生是从事国际法相业务关的律师,经常飞到中国,因此开始学习中文。”1995年,她来到拉罗谢尔大学参与学校应用外语系和中文课程的创办工作。

据了解,法国是欧洲第一个设立汉语教席、汉语国家督学的国家。时至今日,中文学习覆盖了法国的各个教育阶段。

海博认为,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果”,正是源于中国和法国在语言和文化交流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法国的传教士很早就开始扮演文化“摆渡人”的角色,他们将中国的儒家经典等带入法国,也将欧洲的艺术与科学带到中国。

海博认为,如果说今天的法国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有着怎样的变化,那一定是更加丰富的内容与方式。

她提到,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游戏《黑神话:悟空》,拉布布等都吸引着法国年轻人的喜爱和关注。同时学习方式上,技术推动着教育硬件和软件更新。

法国拉罗谢尔大学每年都会举办中国电影周等丰富活动。海博希望电影也能在更多法国孩子心中埋下学习中文的“种子”,结出中法友谊的果实。(文/林恩)

2025年11月14日,中外嘉宾在北京参加2025世界中文大会。

(编辑:筱圈)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