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实习记者卢天爱报道】为期一周的第三届伦敦国际音乐节于8月30日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精彩落幕。本次活动聚焦伦敦传统国乐和中西交融,为英国及欧洲的中乐演习和爱好者们带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本次音乐节包含了丰富的主题与内容:3场主题各异的音乐会,大师课与工作坊、雅集互动文化体验、中英双认证考级和比赛,以及书法围棋等。
自然回响
8月27日晚,《自然回响》音乐会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举行,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当晚演出座无虚席,台下观众中不仅有华人同胞,更有不少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的外国面孔。整场音乐会汇聚了古琴、扬琴、琵琶、箫、古筝、笛子、二胡等多种中国传统乐器,还特别呈现了昆曲表演,让观众更全面地领略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
不少节目尝试跨界融合,将中国乐器与西方乐器巧妙结合,碰撞出独特的音色与旋律。例如,韩钰慧的扬琴作品《云端》、杨康的古筝演奏《苍歌引》,以及黄子洋的二胡曲《葡萄熟了》,都与钢琴伴奏相互映衬,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和谐美感。而李光泰(箫)与刘青(吉他)联袂带来的《巴西风巴赫5号·咏叹调》,更是把东方的古韵与西方的现代音乐融合得别具一格。
当晚的高潮来自最后的全体合奏。首曲《丝路驼铃》以悠远旋律再现西域风情,引人如临其境;随后《美丽中国》以恢弘的气势展现山河壮丽。更值得一提的是,《美丽中国》的作曲家、英国作曲家巴纳比·泰勒Barnaby Taylor亲临现场,就座于观众席中央,全神聆听并在演出后对音乐会给予了高度评价:“难得的一场音乐会,中国民乐的色彩和感染力非常震撼。”
自然回响音乐会现场。(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来自欧洲时报英国版)
中西音像
8月29日,《中西音像》音乐会在圣玛丽伯恩教堂(St Marylebone)举办。这场音乐会聚焦中西音乐的当代表达,将音乐节推上了高潮。
伦敦幽兰琴社为音乐会拉开序幕,演奏了由苏格兰风情民歌改编的斯凯船歌(Skye Boat Song),首次创造了中西最古老乐器古琴和管风琴的融合,为音乐会营造了一个辉煌、庄严的开场仪式。此外,本场音乐会还包括了赵季平的古琴与弦乐四重奏《庆云乐》、Ray Lin的弦乐四重奏《剑影》、孙柯亭的中西弦乐八重奏《无界》、李林昊的《时空折叠》和李昕艳的《苗寨狂欢》等演出。
中西音像音乐会现场。
演奏者合影。
新秀展示
音乐节的第三场音乐会聚焦乐器考级比赛中的居英青少年国乐演习者。他们中不仅有华人后代,中西混血,还有爱好中国传统乐器的西方人,其中年龄最小的才9岁。例如,12岁的英国少年Issac Lee-Mather,此次二胡已达到6级的水平,两度获得青少年组第一名的成绩。他不仅二胡演奏出色,中文更是出人意料的地道。琵琶小达人陈卜苏苏的精彩独奏《欢乐的日子》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段思瑶的古筝独奏《彝族舞曲》荣获了青年组古筝一等奖。本次活动还首次开设了民歌项目比赛。女高音高雪演唱的《越人歌》,荣获女生民歌比赛一等奖。专业组的特金奖和金奖获得者分别是来自西安音乐学院的扬琴演奏者孙庆蓉和韩钰慧。她们演奏的现代曲《楼兰女》和《云端》以精湛的技巧和成熟的乐韵,得到了观众们的高度赞扬。
居英青少年与考级证书的合影。
本次音乐节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面貌,也以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伦敦观众带来了一场独特而难忘的艺术盛宴,也为中英文化交流发展提供一个平台。程玉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让在海外的听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音乐,也为年轻一代的学习者提供更专业的指导与舞台。” 她认为,“音乐节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种持续的文化推广和对话。”
(编辑:秋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