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中新闻
阅兵仪式缘何跨越千年而不衰?

【欧洲时报网】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于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大阅兵。这不仅是对胜利历史的纪念,也是对和平未来的期许。

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阅兵自古以来都是一项隆重的军事仪式,既用于检阅武装力量、展示军事建设成就,也用于提振军威、鼓舞士气。进入全球化时代后,阅兵不仅延续了传统功能,更被赋予了铭记和平、深化外交等新的时代意涵。

阅兵的历史渊源

阅兵作为一种军事仪式,伴随着军队的诞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研究指出,阅兵不仅是军事传统,更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与社会治理工具,早在古埃及、古波斯、古罗马时就就经常有阅兵式。在古罗马帝国,军队远征回来都要举行阅兵式,如遇大胜,还会举办“凯旋仪式”,也就是“胜利游行”。

中国的阅兵历史同样悠久。自周朝起,中国已有阅兵活动的记录。传说四千多年前,夏禹与南方部落会盟,士兵们手持羽饰兵器载歌载舞,以示隆重欢迎。

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为测试自己能否与商朝进行抗衡,决定在孟津举行一场盛大阅兵仪式,800大小诸侯闻讯而来,使得商王朝本就涣散的人心变得更加的分崩离析。

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常通过会盟时的阅兵、军事演习“观兵”,向其他诸侯炫耀武力,巩固自身霸主地位,迫使中小诸侯臣服

在汉代,定期的阅兵活动常与立秋之日的“祭兽”活动一起进行。进入清代,皇帝每三年会举行一次被称为“大阅”的阅兵活动,以掌握军队战备状况。

阅兵的世界演变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阅兵成为世界范围内愈加普及的重要政治与军事仪式。法国自1880年起每年举行国庆阅兵,除了两次世界大战间不曾有一年中断,被认为是西方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定期阅兵式。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由法国运动领导人戴高乐也曾在流亡地伦敦举行国庆阅兵,激励同胞为祖国而战。

在苏联,阅兵更被赋予高度的政治意义。1945年6月24日的红场大阅兵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一幕:苏联士兵在列宁墓前抛掷缴获的纳粹军旗,象征战争胜利。据统计,苏联在其短短70多年历史中举行了超过190次阅兵。

在德国,阅兵则因历史创伤而成为禁忌。由于纳粹德国滥用阅兵进行极端民族主义宣传,战后联邦德国成立至今从未举行过正式的全国性阅兵。这一独特现象凸显了阅兵在国家记忆与身份认同中的敏感性。

部分国家则保持较低频率的大型阅兵,如捷克每十年举行一次,规模庞大且军警齐备。中国自1984年起,一般每隔5年或10年举行一次大规模公开阅兵,彰显国家发展与军力提升。

阅兵的多重意涵

现代阅兵的功能早已超越纯粹军事意义,成为集纪念、激励、外交于一体的重要国家仪式。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进驻北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西苑机场阅兵。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30万军民参与,其中就包括新中国第一次军事盛典--150分钟的阅兵式,从此奠定了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

在和平年代,阅兵也承载着“居安思危”“铭记历史”的象征意义。2014年,法国在国庆阅兵中邀请了72个曾参与一战的国家共同纪念一战爆发百年,传达和平理念。这种以“共同记忆”推动和平的做法,已成为全球化时代阅兵的重要新意涵。

阅兵还是军事外交的重要平台。1994年,法国邀请德国军队参加国庆阅兵,被认为是法德百年恩怨的真正和解;2009年,印度军队首次亮相法国国庆阅兵,展示两国友好关系;2013年,刚刚加入欧盟的克罗地亚军队作为嘉宾国参阅,进一步强化欧洲一体化形象。

阅兵仪式也反映出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西班牙的国庆阅兵通常有一支由联合国各国国旗组成的“国旗方阵”。2004年,因伊拉克战争引发外交摩擦,西班牙决定将美国国旗从阅兵方阵中撤除,成为外交立场调整的象征性举措。

正如《外交事务》杂志所指出:“阅兵已成为一种‘软实力’的表达方式——不仅展示军力,更传递国家意志、政治价值与文化认同。”

来源:新华网、中国军网、上海文汇报

(编辑:秋狸)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