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记者靖树报道】近日,对着《救国时报》复印件和一张摄于1937年的家族老照片,法国印刷商吉尔贝·卡龙(Gilbert Caron)向《欧洲时报》讲述了一段横跨近百年、传承四代的中法深厚友谊故事。在他的讲述中,这种对正义、和平和真相的尊重,投射出了中法交流中值得珍惜的、来自民间的正能量。
延续四代人的中国情谊
自祖父辈起,卡龙家族一直从事印刷业。90年前(1935年),卡龙一家为中文抗战报纸《救国时报》提供了近三年的印刷服务,直至《救国时报》1938年迁往美国。这份报纸由中国在法团队撰写、编排,卡龙祖父及其团队负责印刷,为中国抗战事业提供信息支持。采访时,卡龙特意拿出了从父亲办公室中找到的旧铅字模,向欧时记者描述了当时工作人员手工“一字一字”排版,然后交由他父亲和叔叔印刷、折叠的细节。
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总裁、《欧洲时报》社长钟诚向吉尔贝·卡龙赠送“甲子情深——中法百姓故事展”纪念册。(图片来源: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由靖树 摄)
《救国时报》承印合作是卡龙家族的重要记忆。当时,卡龙的父亲还不满18岁,和《救国时报》中国团队从早到晚一起工作。他学到的远不仅是打乒乓球和中国菜,还了解到1937年南京大屠杀,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在华暴行感到震惊和愤慨。
吉尔贝·卡龙的祖父母(二排右一、二)、父亲(二排右三)、叔叔及印厂员工与《救国时报》中国编排工作人员合影。(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吉尔贝·卡龙说,他父亲被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精神深深触动,而这一精神也促使他随后投身反抗纳粹德国的斗争。在1940年听闻戴高乐将军的“6月18日呼吁”后,他父亲主动要求参军加入法国抵抗组织。吉尔贝·卡龙说:“他在1940年、1941年后成为了一名反法西斯主义的抵抗战士。这也是来自他们(编者注:中国抵抗者们)传给他的使命精神——反抗日本和德国的法西斯政权,构建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绝不能让法西斯主义立足……我父亲正是从那时候从中国译者那了解到了抵抗情况,他深受影响,也因此成为了一名抵抗者”。
与《欧洲时报》“再续前缘”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3年,曾承印《救国时报》的D.M.F印厂又承印了刚刚创刊的《欧洲时报》,在四十多年后接续其中国之缘:吉尔贝·卡龙谈到,当他在80年代看到《欧洲时报》在法国出版发行时,就联系时任《欧洲时报》社长杨咏桔表达合作意向。
吉尔贝·卡龙表示,他主动联系的本意并不是盈利: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他一直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友谊,希望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为报纸扩大读者群与影响力做出贡献。卡龙开心地表示,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原本8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日报印刷工作被缩短到1小时。
钟诚与吉尔贝·卡龙共同重温《救国时报》合订本复印件。
吉尔贝·卡龙还提到,他的儿子现也在欧洲时报社工作。他对过往友谊感到欣慰,希望孙辈们在未来20年、30年里,仍能继续珍视这份跨国友谊,参与中法沟通合作。
“法国人真心热爱中国人”
作为坚定的戴高乐主义者,吉尔贝·卡龙十分推崇戴高乐在60年代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远见,并赞扬后来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前外交部长德维尔潘延续了与中国加深联系的戴高乐主义路线。
他回忆说,自己也协助推动了与华人社区的联系,包括介绍在希拉克总统任期内担任13区区长雅克·图邦(Jacques Toubon)与《欧洲时报》前社长杨咏桔会面,以推动华人社区建设。提到上述合照,卡龙表示自己会向“到我办公室的每一个来访者讲述照片的故事,尤其是政界人士”,向他们“努力传达建立中法联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加强法国与中国的国民间理解可以助益实现和平:“实现国际和平必须通过交流——特别是中法之间的交流。中法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因为法国人真心热爱中国人。我的想法不是无根据的,您可以随便问任何人,中国移民在法国完全被接纳……13区就是例子,现在还有19区、20区,尤其是19区。中国人受到欢迎,因为他们安静、有礼、愿意交流。这是互相理解的基础,中国文化很强大,我们法国这边同样也有文化优势,应当彼此互补。”
他强调,这种合作结出的果实就是“爱”。只要加深交流,就能够实现国际和平。
卡龙:西方对中国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意义认识不足
吉尔贝·卡龙还提到,他曾与法国前外交部长德维尔潘建立联系,希望推动法国社会更认同中法的战略合作。他支持德维尔潘参选下一任法国总统,并希望他能发起某种形式的中法联合纪念,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他批评了西方对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罪行的忽视,认为“5月8日”欧洲胜利日过于强调战胜德国,而未能同步强调对日战争的胜利。说到这里,吉尔贝·卡龙提议设立中法共同的反法西斯纪念日,以强化对战争暴行的记忆。
他说:“这对我来说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因为如果没有中国对抗日本法西斯,也不会有如今的和平。人们太侧重于5月8日那个反纳粹的胜利纪念日,可对抵抗日本法西斯的历史提及太少。我认为应该有一个中日德法共同的全球纪念活动。”
“愿做‘小小士兵’用‘爱’为中法友谊鼓与呼”
吉尔贝·卡龙重申,如果不在孩子年幼时传达正确的历史记忆,20年后法西斯思想可能卷土重来。因此,卡龙希望中法两国在语言教育、文化理解及人才交流中进一步加强合作。他建议法国中小学引入更多中文课程,并扩大中文材料的翻译工作,让法语国家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并理解中国文化,通过文化展览、学生交流等方式促进国际和平。
吉尔贝·卡龙与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总裁、《欧洲时报》社长钟诚(右),常务副社长谢添(左)合影,并向《欧洲时报》赠送生产年份为1935年的葡萄酒,以纪念家族四代人与中国人的不解之缘。
他也对目前一些支持不到位的现状提出批评,认为像中法友好协会类组织应获得政府更大力的支持和资源投入。
采访最后,卡龙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慨。他心里保存了父辈留下的回忆,愿继续以个人的力量,推动中法文化交流与战时历史共同记忆的传承:“如果我能像一名小小士兵那样,为两国关系的友好出一份力,我会非常激动”。
他特别强调,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民众间的合作,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爱”。他认为中法之间几十年来的合作令人感动,希望自己的子孙继承合作与团结的传统,也希望未来更多人加入,继续推动这种深厚情谊。
(编辑:冀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