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仲夏之夜,烟花绽放,18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演奏家在法国卡普费雷岛的月色之下,共同演奏出巴赫BWV147《Herz und Mund und Tat und Leben》和《爱尔兰舞曲》,今年的卡普费雷国际音乐节(Cap Ferret Music Festival)拉开帷幕时,其中有一抹“中国红”格外显眼——中国青年古筝演奏家张筱浡的到来,不仅为这两首西方经典曲目增添了东方韵味,更让这个法国的梦幻海岛上响起了“一曲千年”的中国筝声。
第15届法国卡普费雷国际音乐节(Cap Ferret Music Festival)开幕式上,18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演奏家共同演奏巴赫BWV147《Herz und Mund und Tat und Leben》和《爱尔兰舞曲》。中国青年古筝演奏家张筱浡是唯一受邀参加本届音乐节的中国演奏家。(图片来源:卡普费雷国际音乐节供图)
一次登台:“把古筝带到一个没人认识它的地方”
除了大合奏,张筱浡还在开幕式上与法籍钢琴家演奏了一曲由中国作曲家王天一创作的《故乡行》,描述了海外游子思乡盼归的急切心情和回归故里见到家乡发生巨大变化的激动心情,这首颇具东北风格的筝曲一举成为当晚的“炸场”曲目。
“可以单独听听古筝的声音吗?我们从来没听过这样的音色!”开幕式后,观众们找到音乐会创始人兼艺术总监赫莱娜·贝尔热(Hélène Berger)追问。赫莱娜也毫不含糊,一转身找到张筱浡,“再加两首独奏曲如何?”
按照原计划,为期一周的音乐节期间,张筱浡一共有三场公开演出。然而,《故乡行》如平湖水破,激起涟漪不断,加演一场接着一场。最终,她成了音乐节“出勤率”最高的演出嘉宾之一——几乎每天都在不同演出地点赶着“上新曲”。
实际上,在这个大西洋东岸的温暖小岛上,绝大多数观众和音乐家从没见过中国古筝,却在因缘际会下,见证了它与西洋乐器碰撞出的奇妙可能:张筱浡与美国竖琴演奏家Lisa Tannebaum合奏了中国经典曲目《茉莉花》《浏阳河》,与法国长笛三重奏组合Trio Luz合奏了法国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雷(Gabriel Fauré)的名曲《西西里舞曲》,还“随机”与法国竖琴家Oryane、来自美国的竖琴学生Nishika用古筝与竖琴合奏了法国童谣《A Little Swallow》及法国经典乐曲《Les Feuilles mortes》……
在当地的CHAPELLE DE L‘HERB教堂里,张筱浡留下了她在音乐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个人古筝独奏专场音乐会。一些了解中国音乐或历史的观众甚至专程赶来,听她用古筝讲述《梦断长乐宫》《魂落马嵬坡》的故事,看《雪山春晓》和《银河碧波》中的壮美风光,在《喜奔那达慕》中拍着手和敲着铃鼓和她一起在“大草原上撒欢儿”。
鉴于巨大的文化差异,西方观众真的能听得懂东方音乐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的意味吗?
“能!他们完全听得懂!”张筱浡以独奏音乐会上的返场曲目《渔舟唱晚》为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对她说,费雷岛周围本来就有很多捕鱼船,所以立刻可以理解《渔舟唱晚》的内容,而最让他好奇的是,中国的渔船是什么样的?
“我听到了渔网收紧时很多很多鱼跳出水面的声音,也听到了渔船载满渔获慢悠悠地回家了。”老爷爷的反馈,让张筱浡确定,她完成了自己预定的小目标:“把古筝带到一个没人认识它的地方,让更多人听到它,听懂它。”
当观众对赫莱娜说“真的很感谢你把这样的音乐带到这里”时,她确信,自己没有看错人。“我从她的音乐中听到了无国界的创造力,既扎根于传统曲目,又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灵性与精神。”
张筱浡在开幕式上演奏了描述了海外游子思乡盼归的“王派筝法”原创古筝曲目《故乡行》。(图片来源:卡普费雷国际音乐节供图)
一路苦乐:每天一万道“杠”
这种跨越国界的创造力之所以被赫莱娜视若珍宝,是因为她知道这种力量的来之不易。而对于张筱浡来说,为了这一天,她已经走了很多年。
对于学古筝这件事,张筱浡的妈妈只有两个简单的想法:首先,要学就学一门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乐器,其次,要学就学“透”。妈妈的想法落到女儿身上,便汇成了贯穿她4岁之后的成长记忆:不是在上学,就是在学琴。
妈妈带她拜师于中国东方乐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姜淼的门下,系统学习古筝知识。课堂上,师父领进门,课堂外,修行靠“全家”。
一个典型的日常场景是:一双筷子,妈妈拿一根,敲打她的手背纠正手型;爸爸拿一根,坐在旁边打着节拍;张筱浡身居“C位”,负责让每一个音符以“正确的方式”从指尖流出来。然后,妈妈会在小本子上画上一道杠“登记认证”,如此往复,“每天要画一万道杠。”
“一万小时定律”在张筱浡的童年里,变成了一个个“日更一万道杠”的寻常日子。即便众所周知没有哪个琴童不曾经历过“一边泪流满面一边手不能停”的童年,但如此训练,对于一个站起来弹琴也只能刚刚够到高音区(注:低音区因臂长不够而很难弹奏)的小女孩来说,依然过于严苛了。“(练琴)也会哭的,琴板上都被我的泪水打湿啦!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练啊!”张筱浡嗔笑道。
习琴的苦旅在她8岁时出现了一个转折点。那一年,她以中国东方乐团中外文化交流小使者的身份,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去演出。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古筝不仅仅是只有在家里、教室里演奏的乐器啊!”古筝带着她去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她也因为古筝看到了一个更广的世界。
“古筝可以在更大舞台上,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这件事,对只有8岁的张筱浡来说不仅是对一件乐器的全新认知,更是如今说来依然让她记忆犹新的“震撼”。自那以后,古筝这颗“种子”在一方小小的心田里扎下了根。“我一下子明白了我妈妈为什么对我那么严格了,我真的很感谢她。”
这样走来的人,无论学习什么乐器,会有一个殊途同归的特点:炫技早已是他们最不值得一提的表达,哪怕对观众来说,那些炫人耳目的技艺或许是最初被吸引和折服的理由。
而阅高人无数的赫莱娜看中的,正是这样的张筱浡:“她的技巧炉火纯青,表现力极强,但她的演奏不是在炫技,而是有她自己的哲学思考和人文情怀,她在表达对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关怀。”
卡普费雷国际音乐会创始人兼艺术总监赫莱娜·贝尔热(左)与张筱浡。(图片来源:卡普费雷国际音乐节供图)
一个愿望:希望世界听到中国古筝的声音
赫莱娜感受到的“哲思和情怀”既来自张筱浡扎实的童子功,也得益于她多年的海外留学和社会学学术背景的加持。如今正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的张筱浡对古筝还有更多思考和期待。
社会学有言道“文化是意义的生产”,认为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或传统,而是社会成员之间分享经历和意义的方式,表面的艺术表现之外,更是人类通过符号、仪式和表演来构造精神认同和归属。对张筱浡而言,古筝就是她与不同文化对话的桥梁。
空灵的泛音、婉转的滑音、动情的颤音……古筝这些独特的音色,成为她用手指在琴弦间一拨一按写下的词语,“竖琴、钢琴做不到这些音色,其它乐器也很少能做到这么丰富的表达,”在她看来,这正是古筝的独到之处:它传递的不仅是声音,也透露出中国人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更承载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和思考方式。
此次参加卡普费雷音乐节,一方面印证了她的想法,另一方面,也给了她很多启发。“这么多场意料之外的加演既是挑战,也是突破,我看到了未来和更多不同国家用音乐对话的可能性。”音乐节归来后,张筱浡有了更长远的期待:继续以社会学的视角解读音乐如何促成不同文化彼此理解,寻找共鸣,让世界听到中国古筝的声音。
“被音乐节项目发掘的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是赫莱娜最引以为傲的成就,“当她演奏起古筝,附近的鸟儿会飞过来在她头上盘旋。”这位让她看到如此画面的中国女孩,成为了她今年的音乐节记忆中最动人的画面之一。
第15届卡普费雷音乐节已经落幕,曲虽终,但人未散。临别之际,赫莱娜将自己编写的一本厚厚的乐谱送给了张筱浡,问她:“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合作,你愿意用中国古筝弹一些我写的曲子吗?”
“为什么不呢?”张筱浡笑答。(完)
音乐节期间,张筱浡在与美国竖琴演奏家Lisa Tannebaum交流的过程中互换乐器,图为张晓向Lisa介绍中国古筝,展示弹奏所用的假甲片。(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简介】
张筱浡,中国东方乐团青年古筝演奏家,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社会学博士生。4岁习筝,自幼师从于中国东方乐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姜淼。2003至2013年,受邀赴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2023年被认证为“王派筝法”第二代传人。
中国东方乐团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王派筝法”创始人王天一创办,是中国专业性古筝新筝艺术表演团体,全团有100余名专业演奏人员,乐团专家先后创作原创古筝新筝曲目150余首。张筱浡在法国卡普菲雷音乐节演出中,亦有《故乡行》《梦断长乐宫》《魂落马嵬坡》等多首“王派筝法”的原创曲目。
乐团成员曾先后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亦受邀多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维也纳金色大厅、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美国卡内基音乐厅、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艺术节、澳大利亚堪培拉国际艺术节、法国卡普菲雷音乐节等国际舞台表演。
图为张筱浡与法国竖琴家Oryane、来自美国的竖琴学生Nishika合奏法国童谣《A Little Swallow》及法国经典乐曲《Les Feuilles mortes》。(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图为演奏后,张筱浡向观众讲解中国古筝。
(文/陈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