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中新闻
【中欧摆渡人】德国假肢矫形师的乡村“奇迹”:我把第二次生命“还”给残障人士

位于北京市北部的昌平区辛庄村里有一处幽静的小院,偶然间路过的人一定想象不到,在这座小院内,一位操着流利中文的“德国医生”正用他37年积累的专业经验,为中国的残障人士重新“雕刻”人生。

7月5日,来自德国的肢矫形师乔治·霍夫曼(Georg Hoffmann-Kuhnt)在北京的工作室内展示假肢。(图片来源:李大鹏 摄)

出身德国医生世家 到中国“重建希望”

2005年,当假肢矫形师乔治·霍夫曼(Georg Hoffmann-Kuhnt)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他未曾想到,这里会成为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舞台。

乔治在德国慕尼黑一个外科医生家庭中长大,姥爷、爷爷都是主流医院的康复科室负责人,而父亲也是一名骨科医生。深受家庭影响,乔治立志也要在医学领域有所成就。

37年前,他决定成为一名假肢矫形师。对他而言,假肢矫形学是一个既能结合医学兴趣,又能发挥手工技能的完美选择。

在获得假肢矫形学硕士学位后,乔治在德国的一家康复中心担任了十余年的假肢矫形师。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05年,当时是来参观。”坐在洒满阳光的乡村工作室里,乔治向记者回忆起最初的触动,“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潜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两年后,得益于一个工作契机,乔治搬到了中国,开始发展自己的假肢矫形事业,并在后来创办了位于辛庄村的美德燕园康复工作室。

他发现,这里有许多因车祸、工伤失去肢体的人,他们的人生在一瞬间崩塌,但也蕴藏着重建的希望。

到中国后,乔治凭借在德国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需要时间来恢复,因为恢复得越快,肯定恢复得越好。因为人总要回到正常生活,重新融入社会。”

“因为假肢将伴随他们度过余生,所以我们需要每年、每两年、每五年调整一次,具体取决于客户(患者)的需求,”他介绍道,“如果他们想再次跑步、游泳或爬山——北京周边有非常美的山,我必须确保假肢是按照正确的方式制作的”。

7月5日,乔治的工作室墙上挂着各种尺寸和类型的假肢。(图片来源:李大鹏 摄)

在小院打磨假肢 给患者“第二次生命”

在乔治的工作室墙上有一块毡板,上面钉满了各式徽章、老照片和贴纸,展示了他在中国18年间的许多难忘瞬间,其中残奥会各国代表团的徽章十分耀眼。

乔治的工作室墙上展示了他帮助众多客户的难忘瞬间。(图片来源:李大鹏 摄)

对此,乔治分享了他在中国的“高光时刻”。

到中国一年后,乔治便迎来了一次特殊的职业经历——带领辅助器具团队参与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保障工作。

“当时我们在北京设立的工作站,三周内为大约4500名运动员提供了服务。当看到截肢运动员站在奥运赛场上,那种生命的韧性让我感动。”这位假肢装配专家后来还连续参与了伦敦和里约热内卢两届残奥会的保障工作。

“虽然是与截肢运动员一起合作,但他们(同样)有着追逐目标的精神,这非常特别。对于每个(运动员)患者来说,即使年纪大了也能实现目标,只要有一个适合且舒适的假肢,获得合适的设备,他们就可以行动自如。”乔治说道。

当说到为何将他的工作室安置在远离喧嚣市区的辛庄小院里,乔治的回答充满人文关怀。

“虽然离城市很远,”乔治解释道,“但我认为为了我的专业假肢项目,我希望为客户提供最好、最舒适的环境……在治疗方案实施后,他们将体验到这些环境带来的好处。”

青砖铺就的庭院、爬满藤蔓的廊架、精心设计的康复步道,构成了乔治心中“提供全面治疗”的理想场所。

“在这个村庄的院子里,有一种氛围……所有那些‘与众不同’的人,对他们来说这里是一个完美的环境。”

图为乔治工作室所在的辛庄小院,院中有青砖铺就的庭院、爬满藤蔓的廊架、精心设计的康复步道。(图片来源:韩晗 摄)

在辛庄村的小院,乔治见证过太多感人瞬间。

“我所收到过最好的感谢是,他们告诉我,我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second birthday)。”这些话每每让他无比感动,“有很多孩子的父母会发来一些爬山视频,当我看到能把这种生活‘还’给他们,对我来说就是奇迹”。

扎根中国乡村 烟火气是最温暖的疗愈

当然,令他感动的不止这些“重启人生者”。

“融入这个社区真的很特别,”他动情地说,“当我与邻居们接近时,他们把我看作一名来自德国的医生,我在帮助他们,他们同时也在帮助我。”

这份互助温暖而具体——

邻居们帮他打理和建造花园,协助处理房屋事务,甚至在他为患者提供的民宿式(Airbnb)住宿中伸出援手。“他们是非常善良的人,也让(我的)治疗变得更圆满。”

乔治工作室所在的北京市昌平区辛庄村,已经发展成北京市郊的一个著名“网红村”。图为街边小店。(图片来源:韩晗 摄)

随着近些年,小院所在的辛庄村已经发展成北京市郊的一个著名“网红村”,见证了辛庄村发展的乔治充满欣慰:“我认为这里的当地人非常友好,中国人通常都很友善,”他由衷地说,“在这个村庄里,有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去创造一些美丽的东西。”

“这条(主)街被清洁得很干净,没有汽车,是一个非常安全和干净的环境……这不是一个沉睡的村庄,而是一个真正活跃的村庄。”

他喜欢这里的周末氛围,包括街边美食、众多餐馆、乡村咖啡馆,以及可以购买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的大公园。“我每次都会和朋友们一起‘打卡’,因为可以体验很多新鲜的事物。”

在中国近20年的时间,让这位德国假肢矫形师找到了扎根中国乡村的意义。他不仅“修复”着残障人士的肢体,更在乡村一隅,修复着人们对生活的热望。

“当看到我的患者第一次是坐着轮椅来,最后却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振奋的。对我来说也是一样。”他说。(文/韩晗)

(编辑:李非)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