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中新闻
【中欧摆渡人】从工程师到咖啡师:法国人大朱的跨界人生

(视频:彦宁)

【欧洲时报网】结识大朱,要从一杯奶皮子咖啡说起。

2024年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北京国际美食节的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一个写着“奶皮子咖啡”的摊位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抬头一望,摊主更加显眼:一个高高瘦瘦的西方面孔,用带着口音的中文热情地招呼顾客:“你好,要不要试试?”

几个月后,来到大朱的咖啡店,才真正了解到他的故事。

从法国工程师到北京咖啡师

大朱的真名是朱立恩·帕雷尔(Julien Pareil),出生在法国波尔多。他毕业于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工程师学院之一——法国国立工艺学院(ENSAM),之后在法国最大的建筑集团万喜(Vinci)工作了十年。

是什么让他放弃稳定的办公室工作,选择以咖啡师的身份来到中国“重启人生”?

北京望京有一家名为Novae Café的咖啡店,店主是来自法国的青年——Julien Pareil,人们都叫他大朱。图为3月12日,大朱正在店里制作咖啡。(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秋狸 摄)

“疫情期间,我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在巴黎的大企业工作多年后,大朱和妻子渐渐对日复一日的职场生活感到倦怠。他喜欢咖啡,喜欢烘焙,想要尝试新的冒险。2022年底,他随妻子回到北京,决心开创自己的咖啡事业。“人生苦短,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Novae Caf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店名“Novae”来源于法语“新星爆炸”,寓意着新鲜与重启。店铺的Logo是一只骑着咖啡豆自行车的小熊。熊是大朱最喜欢的动物,而咖啡豆能够给予人动力,“通过咖啡,小熊可以去到不同的地方,结识各种各样的人。”

创业不易,在异国创业更具挑战。但大朱说,最难的还是从大企业员工到个体老板的身份转变。“必须调整好心态。”他说,“做生意有好的日子,也有不好的日子。重要的是保持节奏,牢记最终目标,才能不半途而废。”

他们一直坚持,从刚开业时的人流稀少,慢慢积累到一群忠实顾客。在店里,有每天早晨靠一杯美式开启新一天的上班族,有边吃蛋糕边聊天的周边居民,还有带着孩子来附近上课外班的家长,自己点一杯特调小憩,同时给孩子点一杯巧克力牛奶。

从法式味道到中法融合

大朱很快发现,如同中国与法国的城市文化、生活方式那样,中国的咖啡文化与法国也有很大不同。

“在法国,咖啡就是咖啡。”他笑到,“但在中国,顾客会问很多问题:‘这是什么咖啡?产地是哪里?口味如何?’”他意识到,中国人对咖啡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充满好奇。正是这种好奇心,推动着中国咖啡市场的多元发展。

大朱希望让顾客了解纯正的法式味道,他不仅精心挑选咖啡豆,还坚持使用进口自法国的材料制作正宗的法式糕点。图为大朱精心挑选并命名的手冲咖啡。

在法国,咖啡馆的菜单往往几十年不变,但在中国,各种新口味层出不穷。大朱也入乡随俗,每隔一段时间都推出新的饮品,但他坚持要保证法式味道,因此不懈寻找能让法式风味与中式风味和谐融合的产品——奶皮子咖啡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他将乌龙茶、咖啡、奶油、内蒙奶皮子、法式焦糖和开心果碎结合在一起,获得很多好评。

除了法式味道,他还希望能传播法国文化。每推出一款创意咖啡,他就会附赠一张法语文化卡片,上面印有自己设计的插画和法语名言。比如,3月的主题是“女性与时尚”,他推出了一款名为“玫瑰人生”的咖啡,附赠的卡片上画着一只拿着香奈儿包的小熊,下面写着香奈儿的名言:“想要无可取代,就必须与众不同(Pour être irremplaçable,.il fautêtre différent)。”

巴黎奥运会、环法自行车赛、中国新年、圣诞节……他精心配合中法文化中的不同主题设计独特的咖啡,他惊喜地发现,这些卡片很受欢迎,还有客人专门收集。

图为大朱设计的创意卡片。

从“活着”到“生活”

对他来说,咖啡意味着什么?

大朱怀念地讲起在法国的生活:儿时的时候,每天早晨父亲都会煮满满一大壶咖啡,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把羊角面包蘸进咖啡里吃掉;工作时,同事们会到茶水间中小口小口地喝着浓缩咖啡偷闲,有时一天能喝五杯……

“在法国,咖啡是用来分享的。”他观察到,这种围绕咖啡的社交属性在北京也越来越流行,许多顾客会到他的店里,和朋友边喝边聊。

也许这就是专属于法国人的观察。在这家店里,还有许多带着大朱个人烙印的法式细节:咖啡杯托是来自法国国旗的蓝白红三色,上面写着“精华中的精华(La crème de la crème)”、“这就是生活(C’est la vie)”和“Oh làlà”;书架上摆放着法语书籍,从经典的《小王子》《小尼古拉》到2022年出版的《新巴别塔》……

咖啡店种有许多带着大朱个人烙印的法式细节。

在柜台的角落,立着一个油漆剥落、一望既知很有年头的自行车手旧模型,那是他父亲当年的玩具。大朱提起,许多法国父母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孩子进入大公司,坐在办公室里,敲敲键盘、开开会。但他认为,未来是手工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全面到来,许多计算机工作将会消失。但真正用手创造的东西,将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大朱提到,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法国哲学家、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的《从存有到生活》(De l’êtreàVivre),书中提到,西方人习惯用逻辑解释世界,而中国人更注重体验、实践和生活的流动性。

大朱爱好骑行。图为大朱与 父亲的旧玩具——自行车手旧模合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正与大朱的人生不谋而合。如今,他已经在北京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除了经营咖啡店,他喜欢弹吉他、骑行,还加入了一个500 人的骑行群,偶尔也会去时下流行的“村咖”品尝不同风味的咖啡。

乌龙茶和咖啡的融合,看似意想不到,却能碰撞出绝妙风味。就像法国与中国,工程师与咖啡师,这些词汇间的界限或许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有时候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寻找确定的答案,而在于勇敢迈步,探索未知的滋味。(文/秋狸)

(编辑:皋离秋)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