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特约记者赵晨曦7月16日报道】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这是中国第二次承办世界遗产大会,也是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
疫情下的“加长版”大会首次“数字世遗”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国际旅行限制,本届大会在中国福州设立主会场,以线上为主方式举行并通过网络向全球直播。
为了照顾不同地区委员国的时差,每日工作会议的持续时间缩短至4小时,会议天数将延长为15个工作日,成为一次“加长版”会议。
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线致辞。(图片来源:中新社)
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在视频连线时指出:面对新冠疫情,此时举办世界遗产大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届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首次以在线形式审议世界遗产议题,这是世遗大会40多年来的第一次尝试。
本届会议期间将审议2020年和2021年两个年度的世界遗产项目,包括45项《世界遗产名录》待审项目和258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包括45项《世界遗产名录》待审项目和258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相当于往届大会双倍工作量。
福建泉州申遗项目再次上会
中国目前共有55项世界遗产,与意大利并列第一,也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詹长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2004年在中国苏州举行,时隔17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举行有其文化历史意义。而且,他很看好今年中国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
他指出,泉州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018年泉州就曾以“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申报世界遗产,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结果为“发还待议”。时隔三年,泉州项目进行了较大调整,以全新面貌再度申遗,主题更加鲜明,价值阐述更加清晰完整。
在詹长法看来,海洋文化遗产可以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联与沟通,所以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应加强国际交流对话
詹长法与文物打了三十多年交道,他学化学出身,却是中国第一个获得意大利总统授予“仁惠之星”骑士勋章的文物保护专家。
他觉得,近年来中国对文物保护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与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和海外有差距是事实,但我们也在逐步地追赶。”
多年以来,詹长法多次促成中国与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在文物保护和修复培训方面的全方位合作,除建立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外,还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先后开办了70多个国内、国际文物保护和修复培训班,为中国的文物保护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
他认为,中国仍需要多与国际社会交流对话,要多学科、多领域、多国别地开展文物保护,文物保护与修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近几十年来的经验来看,加强国际合作对中国文物保护之路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地展开。”詹长法如是说。
(编辑:白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