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当地时间24日表示,在哈马斯给出最新回应后,美方决定提前结束正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加沙停火谈判,美方谈判团队将返回美国。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亦决定让谈判小组返回以色列。
威特科夫:哈马斯没有“真诚行事”
中新社报道,威特科夫当天发表声明说,哈马斯的最新回应显示其“缺乏达成加沙停火协议的诚意”。作为调解方,美国付出巨大努力,但哈马斯没有“真诚行事”。美方如今将考虑“通过其他方式将人质带回国并使加沙地区更加稳定”。
威特科夫还说,美方致力于在加沙地区结束冲突,实现永久和平,哈马斯的做法“令人遗憾”。
哈马斯方面23日晚发表声明说,已就最新停火协议作出回应。哈马斯方面未公布具体回应细节。
据美媒报道,以色列和哈马斯及调解方美国、卡塔尔、埃及在多哈的谈判已持续数周,但未能实现突破。据知情人士透露,哈马斯方面表示,释放人质的条件是以色列全面撤军、结束战争。以色列方面则坚持,只有哈马斯放弃政权、解除武装,以方才会结束战争。
以色列将召回加沙停火谈判小组
在美国提前结束加沙停火谈判之后,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当地时间24日发表声明,以方将召回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参加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的以色列谈判小组。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声明表示,在哈马斯24日凌晨就加沙地带停火协议向谈判斡旋方提交回应意见后,内塔尼亚胡决定让谈判小组返回以色列,继续就加沙停火谈判进行磋商。
声明还对斡旋方卡塔尔、埃及以及威特科夫为推动谈判突破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
当地时间24日晚间,内塔尼亚胡在出席一场公开活动时表示,以色列不会在加沙停火谈判中屈服于哈马斯。内塔尼亚胡称,如果哈马斯将以色列希望达成停火协议的意愿视为软弱的表现,认为可向以色列强加投降条件并对以色列构成威胁,“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
内塔尼亚胡重申,以色列决心实现其所有战争目标,并誓言将确保所有被扣押人员获释。
法国将承认巴勒斯坦国 哈马斯:积极举措
在美方主导的加沙停火谈判提前结束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法国将于9月的联合国会议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马克龙24日在社交平台X及Instagram写道:“我已决定法国将承认巴勒斯坦国,信守对中东公正及持久和平的历史性承诺。我将在9月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宣布。”
据法新社统计,尽管以色列和美国强烈反对,目前至少有142个国家承认或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地位。
自以色列于2023年为回应10月7日的袭击事件而对加沙地带发动轰炸以来,已有多个国家宣布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地位。
马克龙的声明立即引发以色列的愤怒,内塔尼亚胡称其“奖励恐怖主义”,并对以色列构成生存威胁。
内塔尼亚胡发布声明说,此举“有可能像加沙一样,制造出另一个伊朗代理人”,这将成为“消灭以色列的跳板,而不是与以色列和平共处”。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副手侯赛因·谢赫(Hussein al-Sheikh)则向马克龙表达谢意。谢赫说:“这一立场反映法国对国际法的承诺,以及对巴勒斯坦人自决权及建立独立国家的支持。”
哈马斯称赞法国此举,称其为“积极举措”,并敦促所有国家不顾以色列的反对,也采取同样的行动。
哈马斯发表声明说:“我们认为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积极一步,旨在为受压迫的巴勒斯坦人伸张正义,并支持他们合法的自决权。”
哈马斯补充道:“我们呼吁世界所有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以及尚未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效仿法国的做法。”
百余组织呼吁正视加沙饥荒
加沙停火遥遥无期,饥荒在当地日益蔓延。一百多个组织近日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行动,包括要求立即实现加沙永久性停火和取消对流入人道主义援助的所有限制。
据法新社报道,无国界医生组织、救助儿童会、国际乐施会等100多家非政府组织本月23日签署联合声明,指责以色列政府对加沙地带的持续封锁导致当地民众食不果腹,若想领取救援物资就要面临被射杀的风险,连援助组织工作人员也在挨饿。
根据这份声明,以色列政府在持续封锁加沙地带的情况下,对援助物资的运送实施“限制、延迟、分散”等手段,导致加沙地带出现“混乱、饥饿与死亡”。声明呼吁立即停火,开放加沙地带所有口岸,并在当地恢复联合国主导的人道主义援助系统。
今年3月起,以色列重新封锁加沙地带并恢复大规模军事行动,加剧当地饥荒。5月底,美国和以色列支持的私营组织“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开始单方面接管加沙地带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分发,加沙地带看似迎来一线生机,但实际上却一次次落入“死亡陷阱”。
法新社援引联合国方面22日的数据报道,5月底以来,已有超过1000名加沙地带民众在试图领取物资时死于以方火力。此外,该基金会被曝运转混乱,以军被指“几乎每天”都向领取物资的人群开枪。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均拒绝与其合作,认为它服务于以方军事目标。
23日的联合声明指出,“巴勒斯坦人正陷入希望和心碎的循环,他们等待援助和停火,却只发现情况愈发糟糕”,加沙地带民众遭受身体和精神双重折磨,“生存成为缥缈不定的幻影”。
(编辑:李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