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12日在朝鲜元山一艘游艇上会见了到访的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双方在“充满同志般信任的氛围中”就双边关系、地区安全形势、军事技术合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金正恩强调,朝方愿无条件支持和声援俄罗斯领导层从根源上解决乌克兰事态而采取的一切措施。拉夫罗夫阐述了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加强两国间战略战术合作和共同步调的立场。
朝俄要强力推动双边关系全面扩大和发展
上海上观新闻报道,应朝鲜外务省邀请,拉夫罗夫11日晚抵达元山葛麻机场,开始对朝鲜进行访问。12日,金正恩在元山会见了拉夫罗夫。
朝中社报道称,本次会谈持续约3小时,双方在“充满同志般信任的氛围中”进行会谈,旨在切实落实去年6月朝俄平壤峰会达成的各项协议。
金正恩表示,两国在所有战略问题上看法一致,这与两国“同盟关系”相契合;朝鲜愿无条件支持和声援俄罗斯领导层“为从根源上解决乌克兰事态而采取的一切措施”。
拉夫罗夫表示,俄朝将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加强战略战术合作和共同步调”。拉夫罗夫转达俄罗斯总统普京对金正恩的问候。金正恩对此深表感谢,并向普京表示问候。
双方明确表示,朝俄两国要坚决维护双方核心利益,强力推动双边关系全面扩大和发展。
韩国高丽大学分析人士费奥多尔·特尔蒂茨基称,虽然两人讨论了多个问题,但军事议题可能占据核心位置。莫斯科正在推动平壤给予更多支持。
当天早些时候,拉夫罗夫与朝鲜外相崔善姬在元山共同举行第二轮俄朝外长级战略对话。
俄外交部12日称,双方就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局势交换了意见,明确将共同致力于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当前问题,共同抵制域外势力企图加剧东北亚乃至整个亚太紧张局势的霸权野心。
新华社援引拉夫罗夫的话称,朝方确认支持俄特别军事行动的所有目标;俄方感谢朝鲜人民军为俄方收复俄库尔斯克州所作贡献。
拉夫罗夫和崔善姬还签署了2026-2027年部门间交流计划,涵盖贸易、经济、投资、人道主义交流和旅游等多个领域。
两国上一次外长级战略对话于去年11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双方就发展双边关系的实践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双方同意,两国外交政策机构之间的对话将在更多层级继续举行。
据朝中社此前报道,金正恩今年6月4日在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本部大楼会见率团访问朝鲜的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时曾表示,朝鲜将一如既往,继续无条件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等一切重要国际政治问题上的立场和对外政策,并负责任地履行朝俄两国条约条款。
“让西方陷入歇斯底里”
值得关注的是,拉夫罗夫此访距离俄罗斯文化部长率团访朝仅间隔半个月,恰逢俄罗斯加强对乌克兰的空袭。
自去年6月普京访朝以来,俄国防部长、经济发展部长、外交部副部长等高级官员陆续来访。其中,绍伊古三个月内三次访朝。
外界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拉夫罗夫延续了俄朝高层密集接触的势头,也凸显两国日益密切的双边关系和战略合作,以共同应对来自西方的政治压力和制裁环境。
俄罗斯政治分析人士尤里·萨蒙金称,此次高层会晤旨在落实俄朝领导人去年达成的共识,对两国都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它触动西方的痛处,让西方陷入“歇斯底里”,因为他们一直试图妖魔化朝鲜,试图阻止俄罗斯与朝鲜等国家走近。现在,俄朝友谊正在改善,关系正迈向新高度。
俄罗斯学者叶夫根尼·金指出,朝鲜向俄罗斯提供支持,西方的制裁威胁已失去效力,“我们什么都不怕”。
颇为巧合的是,俄朝再次走近之际,美国、韩国和日本正在加大联合军演的力度。
韩国国防部称,11日,美韩日三国在韩国济州岛南部举行联合空中演习。美军可携带核弹头的B-52战略轰炸机今年首次在朝鲜半岛参演。韩国空军KF-16、日本航空自卫队F-2战机参与其中。三国军队总参谋长当天在首尔举行年度会议,敦促朝鲜停止威胁地区稳定的行动。
与此相呼应,拉夫罗夫在访问期间警告美韩日,不要组建旨在对抗朝鲜的三边安全联盟。
韩国军方:朝鲜已向俄罗斯提供约1200万枚炮弹
韩国军方说,朝鲜持续向俄罗斯提供炮弹,供货量约达1200万枚。
韩联社报道,韩国国防部国防情报本部13日向国会提交的资料指出,朝鲜近几年向俄罗斯发送了2.8万多个炮弹集装箱,以152毫米口径炮弹为准,供货量已有1200万枚左右。
韩国国防部国防情报本部称,朝鲜持续向俄罗斯提供武器援助,韩国军方将继续与相关机构及友邦密切合作,关注朝方向俄供武的动向。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朝鲜向俄罗斯提供炮弹、导弹和榴弹炮等武器,还派兵与俄军并肩作战。
报道引述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近日与彭博社的采访称,朝鲜武器储备量可观,并持续进行全天候武器生产。乌方研判,俄军在战场上使用的弹药中约40%产自朝鲜。
值得一提的是,拉夫罗夫12日在被问及,朝鲜士兵对俄收复库尔斯克州作出贡献,会否参与其他地区作战时,拉夫罗夫称,“这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提议的,俄方予以响应,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种展现团结的真诚之举。朝方自主决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的落实形式”。
(编辑:李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