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法国
辞职四天即复职:勒科尔尼“闪电回归”背后的法国政治困局

【欧洲时报网】10月6日,上任仅27天、组阁未过24小时的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获马克龙批准,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任期最短的总理,也是马克龙任内下台的第七位总理。然而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10月10日晚,爱丽舍宫发布新闻公报称,马克龙再次任命勒科尔尼为总理,并委托其组建新政府。

从“最短命总理”到“最快复职总理”,短短四天内,勒科尔尼的职位“过山车”,折射出法国政局的空前动荡。

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勒科尔尼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此次接受任命是“出于职责”,将“尽一切可能为法国提供年底的预算案,并解决民众的日常生活问题”,同时强调要“结束这场令法国人民愤怒的政治危机,结束这种有损法国形象和利益的不稳定局势”。

辞职导火索:组阁名单引发“朝野地震”

综合新华社、北京《新京报》报道,勒科尔尼首次辞职的直接原因是10月5日晚公布的新一届政府首批成员名单引发“全方位反对”。该名单中,国防部长、经济与财政部长等关键职位换人,新任国防部长为广受争议的前财长勒梅尔,而多数核心岗位成员留任,被反对派批评为“旧政府的延续”,毫无实质性改变: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主席巴尔代拉、极左翼政党“不屈法国”领导人梅朗雄均表态,称新政府是“换汤不换药”,并威胁将在国民议会发起弹劾;执政联盟中的共和党明确表示不满,内政部长勒塔约指出名单“违背此前承诺”,暗示将退出政府;民主派与无党派联盟等小派别也因“损害盟友利益”,宣布要退出执政联盟。

在议会分裂、执政联盟松动的背景下,勒科尔尼坦言自己是“极为弱势的总理”,而2026年财政预算案的推进已陷入停滞,最终选择辞职。

复职背后:马克龙的“无奈妥协”与预算紧迫性

马克龙之所以选择让勒科尔尼“重返岗位”,核心目标是推动2026年财政预算案在年底前通过。

综合国际在线、中新网报道,当前法国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已达114%,居欧元区第三,2025年赤字率为5.4%,勒科尔尼计划将2026年赤字率控制在4.7%至5%之间,若预算案无法按时通过,政府可能需通过紧急法案才能维持运转。

由于马克龙领导的中间派阵营在国民议会中席位未过半数,必须争取其他党派支持才能推进预算。而重新任命勒科尔尼,被分析为马克龙在“无更好人选”下的妥协——既避免因更换新总理导致政治进程再次拖延,也希望借助勒科尔尼此前的谈判基础,尽快打破僵局。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龙在任命前曾与社会党、共和党等主要党派代表会晤,但刻意排除了极左翼“不屈法国”和极右翼“国民联盟”,这一做法进一步激化了政治对立。

前景堪忧、政治不确定性引发欧元区焦虑

尽管勒科尔尼已开启二次组阁,外界预期其将于10月12日晚前完成团队组建,但新政府的前景依然黯淡。

新华社报道,极右翼国民联盟主席巴尔代拉直言,再次任命勒科尔尼是“糟糕的笑话”,将对新政府发起不信任动议;极左翼“不屈法国”也表态要提交针对马克龙的弹劾动议。

法国政局的动荡已直接传导至金融市场。据新京报、国际在线报道,10月6日勒科尔尼首次辞职消息传出后,巴黎股市CAC40指数盘中大跌逾1.7%,创近三个月最大单日跌幅;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逾9个基点,突破3.6%,逼近2011年欧债危机时期高位;法德10年期国债利差扩大至88个基点,风险溢价显著上升,反映出市场对法国经济及欧元区稳定性的担忧。

法国《回声报》指出,总理频繁更迭使财政整顿前景堪忧,而政治不确定性若持续,将进一步削弱法国经济韧性。

(编辑:筱圈)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