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Kie编译报道】一项发表于《社会力量》(Social Forces)的西班牙学术研究揭示,在马德里的租房市场中,华人申请人因姓名和文化特征不同而面临隐性歧视。
Agenda publica报道,西班牙研究人员揭示了出身与文化认同如何影响人们获得住房的机会。尽管针对华人群体的歧视“程度较轻”,但研究者警告,这并非只是单纯、程度较轻的不便,而是一种不断累积的不平等,会让受歧视者的找房过程更加漫长。
几分钟之内,同一位房东收到了两条WhatsApp消息,内容几乎一致:相同的兴趣、相同的就业状况、相同的年龄,但名字不同——“Antonio García”和“Wei Chen”。究竟谁更有机会看房?在最近发表于学术期刊《社会力量》(Social Forces)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马德里地区房东收到的1600条WhatsApp消息的回复情况,以了解华人群体在租房过程中遭遇歧视的程度及其机制。
社会科学长期以来记录了部分主要少数族裔(如华人群体)在租房市场上遭受歧视的现象。然而,对于人口比例较低的族群,相关研究仍然十分有限。以华人为例,虽然他们是欧洲增长最快的少数群体之一,尤其在西班牙,目前估计已有约25万名华人居住于此,但他们仍是学术研究中关注度最少的群体之一。
在马德里这样的城市,如今的房屋租赁市场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并由私人房东主导(占比超过九成)。房东与租客首先在大型在线平台上相遇,随后通常通过WhatsApp进行首次联系。在这一阶段,房东可以看到潜在租客的头像、姓名以及个人简介,这些看似简单的信息足以影响他们对租客的第一印象,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了解歧视机制的独特窗口。
研究团队在2021年1月至4月间,通过马德里都市区的Idealista平台向800位私人房东发送了800对几乎相同的WhatsApp消息。每对消息中分别包含两名申请人:一位使用典型西班牙名字(“Antonio García”),另一位为华人申请人。研究者通过设置不同的信号变量来观察歧视现象的变化。
其中一组信号涉及文化融入。一半的华人申请人使用完整的中文名字“Wei Chen”及中文状态;另一半则使用西班牙名字加中文姓氏“Manuel Chen”,状态栏混合中文与西班牙语。研究假设,大多数房东会将后者视为文化融入的象征,认为申请人可能是出生并成长于西班牙的华裔青年。
另一组信号与租客的经济能力相关。在部分信息中,申请人表明自己拥有稳定的劳动合同或愿意提供银行担保,并明确表示会单独居住。研究者借此检验房东对华人租客的歧视是否源于对其财务能力的不信任。
WhatsApp的使用还使研究团队能够在信息中附上申请人头像——据研究者称,这是租房歧视研究领域中的首例尝试。为确保公平性,团队使用了两张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照片,一张代表西班牙申请人,一张代表华人申请人,并经过严格验证,确保两者在外貌吸引力、年龄、友善度、能力和可信度等方面相当。
研究结果显示,文化融入的迹象显著降低了歧视。当具有中国外貌特征的申请人使用西班牙名字时,受到的歧视程度下降约66%。然而,即便增加了关于申请人经济稳定性的说明,歧视程度也未见显著改善。这表明,房东的态度更多源于主观偏好与隐性偏见,而非信息不足导致的“统计歧视”。
尽管如此,11%的歧视率对于当事人来说绝非小事。首次联系中若获得积极回复的概率降低11%,意味着找房周期更长、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承受更大压力,也更可能最终被迫选择条件较差的住房。这些看似微小的摩擦一旦积累,便可能决定一个人居住的社区、子女就读的学校、通勤时间及可享受的公共资源。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细微的不平等将在城市中累积为更大的社会分层与空间隔离。
研究者指出,这项实验仅涵盖住房获取流程的第一阶段——即初步接触。后续阶段如看房、资料审核或合同谈判中,可能仍存在更复杂的主观判断与歧视行为,而这些往往难以被观察到。因此,研究中呈现的歧视比例很可能低估了现实情况。
欧洲时报西班牙版微信公众号:SpainZone
(编辑: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