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的第二个周末,位于马德里自治区的圣洛伦索·德·埃斯科里亚尔(San Lorenzo de El Escorial)都会因“圣恩圣母朝圣节”(Romería de la Virgen de Gracia)而沸腾。自1946年创办以来,这一节日已成为当地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年度盛会。今年,约180个社团、70辆花车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成千上万人共同见证信仰与传统的延续。从巨型人偶到精心制作的花车,从代代相传的服饰到动人的圆圈舞,这场节日不仅是一种民俗仪式,更是一座山城的集体狂欢。
9月13日,当地民众身穿传统服饰跳圆圈舞。(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记者林碧燕摄)
9月12日,参与游行的乐队在吹奏当地传统乐曲。
七日盛典启幕万众同心狂欢
九月,圣洛伦索·德·埃斯科里亚尔(以下在文中简称为:圣洛伦索)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自1946年首办以来,“圣恩圣母朝圣节”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最盛大的年度庆典。1988年,这一节日还被正式列为“国家级旅游兴趣节日”,在西班牙民俗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
整个庆典为期一周,环环相扣。周一,各类展览与文化市集陆续登场;周四,街头民俗表演与音乐会点燃夜色;周五,广场化作花海,各社团依次向圣母献上花束,拉开节日的华彩序章。
9月12日(周五)各社团在广场搭建的舞台上向圣母像献花。
周六,两位由真人操控、高达三四米的木偶,穿行于石墙巷陌之间,庞大的身影在人群中投下长长的剪影,与仪仗队、民俗乐团共同构成最具视觉震撼的街头奇观。
9月13日,两个巨型人偶在游行队伍中分外显眼。
而周日,则是整个节日的心脏。清晨,山风拂过La Herrería林地,钟声与响板声交织回响,将朝圣与花车巡游推向一年一度的高潮。
凌晨五点,礼炮声划破寂静,将整座城市从沉睡中唤醒。
六时整,圣恩圣母像安坐于华车之上,由牛只牵引,自圣所缓缓启程。在无数信众的簇拥与护送下,圣像行经夜色未褪的街道,最终抵达林间幽静的圣母小堂(Ermita de la Herrería)。沿途,全体朝圣者齐声诵经,神圣的祷文在夜空中回荡,庄严肃穆。随后,圣母像被恭迎至小堂祭坛之上,接受信众的虔诚瞻礼。
9月14日清晨,当地民众护送身披华服的圣恩圣母像前往圣母小堂。
上午十点,皇家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大学门前,浩荡的游行队伍集结出发,穿越市中心,向林地行进。约70辆花车与180个社团组成的洪流,沿途载歌载舞:吉他、曼陀林与双簧笙的乐声交织,传统圆圈舞(Rondón)将人群紧密相连。女舞者旋转时,彩裙飞扬,绽开一个个绚丽的扇形,构成全年最盛大的流动画卷。
女舞者正在跳当地传统圆圈舞。
匠心与幽默:巡游花车上的节日灵魂
今年,约180个社团与约70辆花车共同构成了盛大的巡游队伍。花车不仅是节日的视觉核心,更是信仰的载体与民间智慧的绽放。它们围绕当地的民俗传说、经典建筑、传统乐器与舞蹈等主题进行设计,既延续传统,又充满令人惊喜的新意。
花车巡游现场,一辆花车生动再现了当地人手持传统羊皮酒袋饮酒的标志性场景。
为了这场盛典,各社团成员在节前三周便齐聚公园,协作搭建属于他们的“移动舞台”。铁锤的敲击声、清香的木屑与不绝的笑语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专注与热情——制作花车本身,早已成为一段凝聚情谊的温暖仪式。
图为制作精美的花车。
花车的形态也展现着包容与变迁:既有承载记忆的牛拉花车,也不乏机械牵引的现代设计。每年,组委会都会评选最佳花车、儿童模型、最佳骑手装束等多个奖项,既鼓励创意,也为节日注入竞技的趣味与活力。
图为制作精美的花车。
图为制作精美的花车。
有人笑说,真正的“大奖”,其实是那份跨越一整天的耐力:从晨曦到夜半,跳不完的圆圈舞、唱不尽的曲,和喝不完的美酒。
在众多花车中,一辆以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为主题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制作团队把修道院的结构完整还原,从外墙到内部空间,精雕细琢,令人叹为观止。它的主体由两位成员主力完成,另有八九人不时加入帮忙,从上一届节日结束便开始动工,前后整整一年。
9月13日,一座以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为主题的花车停放在公园,静待次日的花车巡游。
这辆花车不仅注重工艺与比例,还融入了独特的幽默想象。制作者笑着解释:“每次走进修道院,总能感到风很大;一出来,风就小了。我们就编了一个缘由......你看,在我们设计的花车场景里,山顶上有两个人拿着风箱猛吹,风太大,把修道院都吹裂、吹飞。于是,纸篓被吹跑,纸张与旗饰纷飞,风大到什么都要被吹走。甚至这里还有费利佩二世的床、王座,都很精巧、很漂亮;到了明天,就都是啤酒瓶了。”
花车场景内部对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进行细腻还原,完美复刻了修道院的瑰丽与庄严。
这种幽默背后,是节日精神的真实写照。据悉,由于体积庞大,花车有七八个月“蜗居”在制作者自家车库,小轿车被迫“流放”室外。制作者坦言,节日过后,这辆花车将被拆解销毁:“占地面积太大,既难保存也无法长期展示,我们只能接受这是一次性的命运。”
花车从车库到林地,再从热闹回归空地,它的生命只有一次,但这份一次性的投入与倾注,正是朝圣节的魅力所在。
人们的盛装同样令人瞩目。女士身着色彩活泼的褶裙(refajo),多以红、黄、绿色呢料裁制,裙摆用料数米,舞动时如花钟绽放;下搭灯笼短裤(pololo),裙衬与袜口饰有同色丝带,外罩印花方巾或黑色马甲。男士则身着灯芯绒裤、白衬衫与马甲,颈系传统蓝白方巾,更显精神。
当地民众参加花车巡游,载歌载舞。
除了宗教仪式和民俗游行,节日还带来强烈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据当地市政官员介绍,这一周几乎所有社团的采购和消费都在本地完成,拉动了就业与商业收入。对于圣洛伦索这样一座文化与旅游城市而言,节日不仅是信仰和民俗的表达,更是凝聚人心、提升城市知名度的窗口。
当地居民合力将圣母像抬至广场。
当地民众与游客参与游行。
林间欢宴 人情满溢
在圣洛伦索,民俗并非陈列于橱窗,而是一项精心运营的“公共项目”。今年的庆典在恪守古老仪轨的同时,也展现出高效的组织与协同:市政府无偿开放临时营地,安全预案在马德里政府代表处逐项推演,红十字、林业、国民警卫队、消防与民防系统分层响应,无人机携热成像空中巡逻,消防员午后定岗待命——一张无形的安全网络悄然张开。而一张数字地图,则将约180个社团在广袤林地中的营地位置标注得清清楚楚。
圣恩圣母像安坐于圣母小堂内,像前堆满了当地民众敬献的鲜花。
周日的La Herrería林地,是花车巡游的终点,更化身为整座城市的“露天客厅”。社团成员们在草地上摆开桌椅,架起炉灶,端出烤香肠、土豆饼等家常菜肴,热情邀请每一位路过的新朋旧友。
在La Herrería林地,当地民众正现场烹饪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海鲜饭。
这里没有界限,只有分享:一杯自制的桑格利亚果酒,一份沁凉的柠檬冰沙,一串焦香的烤肉,甚至一只质朴的羊皮酒袋,会自然而然地递到路人手中。而那现场烹制的海鲜饭,更是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令人垂涎。
五位身着当地传统服饰的男子手持羊皮酒袋,动作整齐划一地举袋畅饮。
据官方估算,当天人流量在1.5万至2万之间,但人群秩序井然。节后,环卫工人和志愿者迅速清理,使林地保持干净。
在这片林间,我们邂逅了成立于1949年的“El Chupetín”(小奶嘴)——小镇最古老的社团之一。社团代表马卡雷纳热情地接待访客,动情地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你会怀念已然离开的人,也会为新加入的年轻人感到欣慰。”
El Chupetín代表在该社团营地合影。
El Chupetín的缘起带着一点“顽皮的浪漫”。社团早年习惯给城里每个新生儿送上一只小奶嘴。后来,他们甚至把这份礼物寄出小城,在某位王室与名人后代诞生时送上祝福:从伊朗沙阿之子,到刚出生的费利佩王子(今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都曾收到过这份“圣洛伦索式”的礼物。
谈及代际传承,她说:“父辈那代有各行各业的匠人,做出的花车我们今天很难赶上。但他们会为我们骄傲,因为我们延续了他们的传统,把热情传递给更多人。”
这份传承,早已超越社团内部,根植于社区生活的肌理:节前,当地学校会组织作文比赛,让三四年级的孩童用笔触描绘节日;街区居民用鲜花与彩饰装点阳台,参与比赛;从襁褓中的婴儿到耄耋之年的长者,每个人都能在节日的图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音乐和服饰也是代际传承的重要部分。当地音乐学校开设了双簧笙课程,培养出一无数优秀的演奏者。而传统服饰,则常常由母亲传给女儿、祖母传给外孙女。一条褶裙、一件马甲,往往承载着一家人的历史记忆。
身着传统服饰的当地民众,正在精心整理发饰。
马卡雷纳向中文读者发出诚挚邀请:“要理解这场节日,必须亲自来。我们将热情欢迎每一位到访的朋友,让大家宾至如归!”
本文由《欧洲时报》西班牙版微信公众号“西闻”原创、翻译或编辑整理,版权归西闻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