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媒看中国】法媒:中国为提前实现减排目标持续发力

法媒:中国为提前实现减排目标持续发力

可再生能源的蓬勃发展令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连续18个月保持稳定,预计到今年年底达到峰值。然而,法媒认为,中国实现2025年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标存在困难。

《回声报》的文件分析指出,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5年内增长了近四倍,那能否在今年年底前停止增长呢?Carbon Brief网站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透露,中国的排放量18个月以来一直保持稳定,在未来几个月可能达到历史性的峰值。

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到年底,那么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在2023年仍占全球排放量三分之一左右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望提前五年实现在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的目标。

形成这种稳定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5年1月至9月,中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能力240吉瓦,新增风电发电能力61吉瓦,比上年同期增长近50%。

1400吉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

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已超过1400吉瓦,超过了政府设定的2030年1200吉瓦的目标。据Carbon Brief报道,这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设施满足了第三季度90%的激增电力需求,同时也控制了该行业通常排放量。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放缓令水泥厂和钢铁厂的废气排放量下降,这两个行业均受到房地产危机的严重冲击。电动汽车的广泛普及令交通运输相关的排放量也有所减少。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目前中国售出的汽车一半以上是电动汽车。然而,由于化工行业使用越来越多的煤炭和石油,其排放量正在增加。

但是这些令人鼓舞的初步迹象在气候界引发分歧。一些人认为整个形势得到改善,但仍然脆弱。Carbon Brief认为,出现这些正向结果之后,2025年全年排放量下降的可能性更大,但一切都取决于第四季度的情况。

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米利维尔塔在为Carbon Brief撰写的研究报告中谨慎地写道,“中国202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小幅下降或小幅上升之间波动,这取决于最后一个季度的情况。”

具有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峰值

然而,另一些人则看到了结构性趋势。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的气候专家李硕认为,这种大规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和经济放缓的双重现象将会持续下去。气候行动追踪组织也认为,“现在真正的问题是,排放量是否会在2025年达到峰值。我们相对乐观地认为会达到峰值。”“如果清洁能源的发展势头持续下去,2025年可能标志着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

2025年是否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远非理论问题,而是另一项承诺的前提。今年9月,在《巴黎协定》所有缔约国通过的国家自主贡献(NDC)框架下,中国承诺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峰值基础上减少7%至10%,并尽可能做到“更好”。如果2025年达到排放峰值,那么减排倒计时将立即开始,而2025年达到的排放水平将构成基准线。

然而,鉴于目前的排放轨迹以及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优势,许多专家认为7%至10%的目标远远不够。为了履行《巴黎协定》的承诺,并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100年1.5摄氏度以内,中国应该设定30%的减排目标。尽管2025年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但对气候变暖的直接影响可能微乎其微。

第十五个五年计划

总之,中国将难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即排放量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另一个气候目标。北京曾承诺到2025年将碳排放强度降低18%,但到2024年底仅实现了12%的降幅。如果没有新的政策,到2030年降低65%的目标似乎也难以实现。

在此背景下,气候专家们翘首以盼将于明年3月正式通过的第十五个五年计划,希望从中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

中共中央10月份发布的公报确定了该计划的主要纲领,主要提及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和碳中和的双重目标,但未提供细节内容。公报在最后写道,“大自然是我们一切财富的源泉,因此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九天编译


图为位于新疆哈密市周边的配套新能源项目。新华社图

法媒:京东积极准备进军欧洲市场

京东以销售优质产品为核心模式,正积极准备进军欧洲市场。法媒介绍京东的定位与其它廉价商品电商平台不同,对亚马逊、家乐福和Darty等零售商形成直接竞争。

据《世界报》报道,多年来,作为中国电商巨头之一的京东一直在寻求成功拓展西方业务之路。京东计划收购德国零售巨头Ceconomy,后者旗下拥有MediaMarkt电子产品零售商,并持有Fnac Darty近22%的股份。京东此举旨在借助历史悠久的品牌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京东集团于2018年首次尝试进军欧洲市场,在法国等多个国家开设了办事处,但遭遇了已经在当地落脚的竞争对手的重重阻碍,其中包括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与此同时,北京调整投资策略,要求本国企业停止在海外盲目收购,这些收购有时被认为是不理智的,甚至等同于资本外逃。中国政府开始对科技巨头进行整顿,2020年向阿里巴巴开刀,京东则表现出了低调。然而,京东国际扩张的雄心并未减弱,近期与英国零售巨头森宝利就收购线上销售网站Argos进行的谈判便证明了这一点,但谈判在9月中旬破裂。

法媒指出,要理解京东对国际化发展的渴望,就必须了解中国的电商市场。由于中国人对在网上进行日常购物的强烈愿望,中国的电商市场规模庞大,位居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然而,这个市场已经饱和,竞争异常激烈,导致价格战不断,主要商家的利润微薄,甚至不惜亏损。京东网站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2024年的营业额达到1400亿欧元,使得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成为从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的典范。

刘强东出生于江苏,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期间先是开了一家餐馆,但很快就关门。1998年,他还清债务后在北京大学区附近开了一家电子产品商店,命名为“京东”,这两个字分别代表“首都”和“东方”,但灵感更多地来源于他名字的第二个字以及当时女友小京的名字。他由此发展了一家连锁电子产品商店,在中国这个充斥着劣质产品的行业中销售质量可信的品牌。但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实体店造成了第一次打击。刘强东在2004年推出了在线电子产品销售网站京东。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冲进中国市场,但京东提供的是一种不同的模式。马云的集团是一个连接数十万卖家和潜在买家的市场平台。买家可以享受更优惠的价格,但质量和交货时间却无法总是得到保证。

而京东则像是一家超市,采购商品并持有库存,然后负责配送。对于智能手机或冰箱等较贵的商品,京东因产品质量可靠而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所以,在中国这个医疗丑闻频发的国家,许多家庭也会选择在京东购买婴儿配方奶粉等他们注重质量的产品。京东由此成为中国电商领域的第三大巨头,先是落后于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于2008年推出汇聚众多知名品牌的电商平台天猫,对京东形成挑战。之后又落后于拼多多(海外名为Temu),后者以团购模式起家,凭借低价商品迅速崛起。

阿里巴巴旗下的速卖通和Temu凭借低价模式在海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通过空运配送价格极低并享受增值税豁免的商品,例如在法国的售价低于150欧元。京东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它直接与亚马逊、家乐福和Darty等零售商形成竞争。 

九天编译

奥媒聚焦2025广州车展:中国车企“数字和产业”优势得到印证

奥地利《皇冠报》报道,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跃迁:汽车正在成为“可移动的电脑”,甚至能够飞行。伴随这一趋势,施蒂利亚州经济代表团近日在广州车展近距离见证了中国车企的技术实力,同时积极探讨与中国南方制造业的合作机会,希望在这场全球汽车业重塑中占据一席之地。

广州车展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汽车展会之一。今年展会再次呈现出强烈的结构变化:十年前在中国街头随处可见的德国汽车,如今在展馆中不得不让位于比亚迪、MG、小鹏等本土品牌。大众、宝马和奥迪在展会上的展位明显缩小,而本土厂商凭借庞大的产品阵容与高度数字化的概念车型成为绝对主角。

施蒂利亚州经济代表团成员站在小鹏飞行汽车前时,对中国车企近年来的技术“垂直起飞”深感震撼。这种技术跃升已在数字和产业趋势上得到印证: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而在欧洲市场,中国汽车也正加速扩张。施蒂利亚州已成为这一产业链的节点——小鹏和广汽旗下零部件已通过科佩尔港运至格拉茨,再送往麦格纳工厂生产。

“我们正面对一股即将全面涌来的浪潮。”Robert Brugger表示,目前货运中心已在部分环节触及产能上限,“为保持施蒂利亚州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及时扩建格拉茨货运枢纽。”他强调,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时间,而中国车企订单的增长不会等待。

除制造与物流外,代表团此行亦聚焦科研合作。Virtual Vehicle公司的COO Anton Fuchs在广州车展期间试坐了小鹏G6,这款车型在中国已具备可上路的完全自动驾驶能力,车辆侧面亮起的青绿色灯光便是自动驾驶模式的信号。“我们欧洲会造车,但汽车如今已变成以软件为主导的系统。”Fuchs直言,“在施蒂利亚州,软件测试与审批仍面临局限,但这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

广州车展的参观与考察凸显了一个显著趋势:中国车企正把汽车视为继家和办公室后“第三生活空间”。软件的重要性远大于硬件,不仅互联网企业,更有华为等智能手机制造商强势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相比之下,欧洲在这场数字化转型中部分“睡过了头”,但施蒂利亚州仍具备与中国合作以补齐短板的机会。

广顺仁编译

意媒刊登政经专家实地见闻文章:“想一窥地球绿色未来,就去中国看看”

意大利经济学家、政治分析师洛雷塔·纳波莱奥尼(Loretta Napoleoni)近日在意媒《每日事实报》发表专栏文章,介绍了其在中国新疆的实地访问,并分析了该地区在能源转型与技术创新方面的最新进展。

她写道,如果有人想看看地球可能的绿色未来,以及由技术创新带来的生态转型,那么就应该去中国走走。

不得不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是全球最高的,几十年来大量使用煤炭燃料已使之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至少在过去十年里,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巨人一直在推进一场划时代的转型。原因何在?是为实现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即“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那么,目前的进展如何呢?在2024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已达到22亿千瓦,首次超过总发电装机的60%。剩下的约40%仍来自传统能源,主要是煤炭,煤炭也仍是电网稳定性的支柱。

在这场转型中,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整个系统的重塑齐头并进,这是一场真正的能源革命。要了解这样一个未来是如何成形的,就必须看看一个远离中国金融和政治中心的地区——新疆。新疆拥有4500亿吨煤炭储量,占中国煤炭总量的40%,太阳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40%,风能资源总储量10亿千瓦。

我们来到乌鲁木齐,一座靠近中国西北边境、距离戈壁沙漠仅几公里的城市。在一间被全息屏幕环绕的控制室里,实时数据流不停滚动,几名技术人员正对分布在一个面积相当于意大利五倍大的地区中的66座新能源场站进行监控。这就是乌鲁木齐生产运营中心——一个技术前哨,全球最大胆的能源转型“运行大脑”。正是在这片风沙肆虐、烈日炙烤的偏远土地上,一场可能在几十年内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博弈正在进行。就目前而言,中国掌握着所有“王牌”。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早已领悟到一个简单却意义深远的真理:谁掌握了未来的能源,谁就掌握了21世纪的经济,而未来的能源就是可再生能源。新疆日照充足,常年多风,是中国的德克萨斯,而可再生能源就是中国的绿色石油。

当西方还在争论生态转型成本时,中国已经以身作则,采取实际行动,制定了一套系统全面的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疆电外送”项目正是将地方的丰富资源转化为国家政策工具。哈密至郑州、准东至安徽等特高压输电通道(UHV),如同现代化的大动脉,将清洁能源输送到东部沿海的工厂和城市。到2024年,这些通道的输电量已超过8000亿千瓦时,为22个省份供电。这是一个双赢的战略:东部地区获得低排放能源,新疆得到发展,北京则巩固了对这一战略敏感区域的掌控。

乌鲁木齐生产运营中心是这种集中管理模式的象征。它并非简单的控制室,而是一个数字神经系统,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管理着170座新能源场站,总装机容量达1112万千瓦。其中33座新能源场站已实现“无人值守”。这种模式满足了双重需求:在广袤的地域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错误。它是国家规划与尖端技术融合发展原则的实际应用,打造出无与伦比的发展加速器。

为什么中国能做到,西方却步履维艰?答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也是政治和社会层面的。一是后来者优势:中国工业化较晚,跳过了西方曾经投入巨资却造成污染的阶段。二是社会压力:中国人想要清洁空气。污染不再是经济增长可以接受的代价。三是国家的经济考量:污染带来巨大的公共卫生成本。投资绿色产业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减少公共医疗开支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陷入了一个悖论:他们签署了《巴黎协定》,但对于承担产业彻底转型的成本又缺乏政治意愿。而在中国,转型却是绝对的国家优先事项。

乌鲁木齐的经验不仅适用于中国,这种模式还可以推广到“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金砖国家伙伴国。试想一下,如果将这套系统应用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或北非的沙漠地区,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乌鲁木齐生产运营中心是未来洲际能源网络的原型,是一条可能通过清洁能源流动连接欧亚大陆的“电力丝绸之路”。欧洲和亚洲本就处于同一片大陆,这可不是科幻。这是地缘政治。

当我们这里还在谈判和拖延时,戈壁沙漠中,世界能源的未来已在运转。来自西方的不是竞争者,而是像我这样的游客,只能来看看和做做笔记罢了。 

戴胜编译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