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对华贸易逆差:欧洲首超美国

【欧洲时报沐橙园编译】据法国《回声报》报道,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在过去十二个月达到3100亿美元,历史上首次超过对美国的3020亿美元。随着美国持续提高关税、收紧进口,中国出口正明显从美国转向欧洲。欧洲制造业,尤其是德国工业正首当其冲:六年间德国制造业岗位减少约50万个。面对日益扩大的竞争压力,欧盟正讨论从深化合作到扩大反补贴关税、甚至采取“阶段性封闭市场”等多种应对路径。

中国对欧贸易顺差首次超过对美顺差

根据中国海关最新数据,2024年10月至2025年10月,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达到3100亿美元,首次超过同期对美国的3020亿美元——除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的短暂三个月外,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经济学家指出,自2019年以来,中国对欧顺差几乎翻倍,而美国市场受到关税政策影响持续收缩,使欧盟成为中国出口的首要方向。

美国进口下降的同时,欧洲仍保持相对开放,进一步放大了这一趋势。尽管部分中国产品通过越南、墨西哥等地绕道进入美国,可能导致对美顺差被低估,但整体结构性变化已经十分清晰。

堆满集装箱的法国勒阿弗尔港,很多中国商品就是在这个港口登陆法国和欧洲的。法新社图

中国产业升级直击欧洲优势领域

欧洲在汽车、航空、装备制造和化工等高端制造领域拥有长期优势,而这些正是中国近年来重点推进产业升级的方向。专家分析认为,中国产业能力的提升,使其不仅在欧洲市场与本土产业形成直接竞争,也在全球第三方市场不断挤压欧洲企业的空间。

这种双线夹击被视为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欧洲面临的第二轮重大冲击。区别在于,这一次,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只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上,而是贯穿技术、规模和价格体系,令欧洲传统工业面临更为深刻的结构性挑战。

德国成为主要承压方

在欧洲内部,受影响最明显的是德国。2019年至今,德国对华出口下降9%,而同期中国对德出口增长40%。六年前德国对中国仍保持约300亿美元顺差,如今已变为250亿美元逆差。

德国本地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下降约16%,而德国却增加了11%。与此同时,相关商品的平均价格下跌近4%,研究人员认为这清楚表明中国供应商正在以更低价格大量涌入德国市场。在产业层面,德国制造业就业持续下滑。与2019年相比,制造业岗位减少近7%,相当于六年间流失约50万个工业岗位。尽管德国工业面临的问题并不能全部归因于中国,但中国的价格与规模优势已成为压缩德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欧洲寻求应对方案

面对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欧洲内部正在探讨多种应对路径。布鲁塞尔智库Bruegel的经济学家提出,通过谈判向中国提供更明确的市场准入,以换取中国企业在欧洲增加投资、扩大本地生产以及推动技术合作,可能成为一种减缓冲击的方式。

与此同时,德国经济界呼吁欧盟更广泛使用反补贴关税。相关机构认为,在政府补贴和人民币低估共同作用下,中国企业能够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欧洲市场,迫使欧盟必须采取更强的贸易防御措施以恢复公平竞争环境。

法国方面也出现了更激烈的声音。法国国家投资银行(Bpifrance)负责人日前表示,欧洲可能需要“在特定时期内部分关闭市场”,以保护关键产业免受外部冲击。这一观点引发各界讨论,凸显了欧洲在全球化新阶段的困境与焦虑。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