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媒看中国】法媒:中国制定发展路线图应对外部挑战

法媒:中国制定发展路线图应对外部挑战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法媒报道这次全会确认了未来五年经济“自给自足”的战略。

据《世界报》报道,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300多名中央委员会成员出席。在这次制定未来五年发展路线图的重要会议上,中共领导人在讲话中多次使用了海洋气候的比喻,北京看来预见到了未来将面临格外艰难的时期,在23日闭幕式上总结指出,“我们应当勇于直面强风、巨浪,甚至狂风暴雨等重大考验,以历史性的进取精神战胜困难、风险和挑战。”

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仍然很大程度依赖计划。最近几个月,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第十五个五年计划,其中列出了从2026年到2030年底的国家目标,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介绍。

报告的结论主要涉及军队现代化。中国军队在9月3日北京举行的盛大阅兵式上展示了新型导弹和无人机。报告含蓄但清晰地提到了与美国日益加剧的竞争,认为中国应当继续为此做好准备。法媒称习近平执政十三年来,一直将此作为优先工作。与华盛顿日益紧张的关系证实了这位中国领导人的战略。中美关系紧张在中国走出四十年的经济开放的时候并不明显,而当今减少对美国及其盟友的依赖的转型已经开始并将继续下去。为期四天的会议结束后发表的长篇声明写道:“国家必须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大的自给自足和实力。”

中美两国政府一直处于较量状态,尤其在特朗普四月份发动关税战以来进一步加剧。交战现转移到了一些更为局限但对美国至关重要的领域。中国限制战略金属稀土的出口,并几乎垄断稀土的加工。中国还停止从美国购买大豆,导致美国中西部农民陷入恐慌。中国希望因此能够让特朗普政府让步,特别是能够获得最尖端的人工智能处理器。美国禁止出口这种处理器,而中国目前尚不能生产。除非发生变故,两国元首预计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举行会晤。

法媒写道,中国领导人已经设定了2035年实现的目标,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本十年的结束被视为至关重要的时期,因为它为取得进步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中国共产党全会的报告指出,“我们将再努力五年,确保到2035年,我们的经济、国防、民族团结和国际影响力都显著得到加强。”

然而,北京并不否认经济困难,全会也提到了工业产能过剩和青年失业问题。随着青年失业率上升,经济困难日益凸显。全会提到了就业或者说进一步支持停滞不前的消费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本地市场爆发破坏性的价格战,并导致与欧盟等贸易伙伴的关系恶化,其贸易伙伴担心受到中国产品的冲击,中共看来意识到需要“将工业保持在适当水平”。不过,法媒也认为这个当务之急与“支持中国制造业”以扩大自身优势的愿望相矛盾。

九天编译

意媒:中国调整新能源车政策

中国政府在未来几年的国家经济规划中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将不会出现在2026-2030五年发展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列。这是电动汽车产业十多年来首次被排除在国家战略产业之外。

意大利Greenmove网报道,这一决定源于多年来政府的大力投资,已将中国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市场。在此前的三个五年规划中,新能源汽车(NEV)一直被列为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中央与地方政府为此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用以促进生产与消费。文章援引路透社报道指出,这一政策取得了非凡成果:截至2024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占全国汽车总销量的50%以上,比最初经济规划者设定的目标提前了整整十年实现。

然而,这种快速扩张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诸多问题:政府的支持催生了大量本土汽车制造商,但目前的产量已远超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根据市场研究机构Jato Dynamics的数据,这一行业呈现出高度分散的格局:在中国运营的169家汽车制造企业中,有多达93家的市场份额不足0.1%。也就是说,当前的产能过剩已不再是由消费者的需求驱动的,而是来自政府政策导向下的生产目标。

分析人士认为,将新能源汽车排除在新五年计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外,意味着中国政府认为该行业已趋于成熟,电动车产业不再需要被列为重点扶持对象,相关补贴将会逐步取消。未来,市场机制将成为决定哪些汽车制造商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这一战略转变早已显露端倪。早在2022年底,中国就取消了全国范围内针对电动车消费者的购车补贴,而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预计也将在2027年前全面取消。值得强调的是,新能源汽车被排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之外,并不意味着该行业地位下降。考虑到在出口、供应链以及全球市场领导力等方面的重要性,新能源汽车仍然是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关键板块。

如今,中国汽车制造商将不得不适应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在2025年上半年,17家上市车企中只有11家实现了盈利。因此,政府被迫采取比以往更有选择性的政策措施,取代此前的普惠式扶持方式,以推动车企专注于高质量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并减少低端车型的产量。

总而言之,要在中国市场中脱颖而出,制造商必须依靠自身的差异化优势。例如,比亚迪和零跑通过供应链的垂直整合以及推出价格亲民的产品来巩固自身地位,小米和华为智能出行旗下的品牌则凭借品牌声誉与智能化功能来吸引消费者。因此,中国电动车行业的下一阶段发展,将取决于企业能否在不依赖国家直接扶持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竞争。

戴胜编译

图为位于合肥的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体验馆内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新华社图

英媒:中国微短剧发展迅速影响海外

中国短视频剧集模式正以其低成本、短周期和高黏性叙事迅速走红,吸引了海内外观众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短剧成为中国数字内容消费的新增长点。

据第三方数据机构预测,中国短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6亿美元,超过传统电影票房。其中,由中国企业支持的ReelShort平台已将此模式出口至美国、日本等市场,形成初步海外影响力。

在广东东莞的舒店影视城,数十个剧组常驻拍摄。该基地以模块化布景和高效制作流程为特点,使多数剧集可在三到七天内完成拍摄。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密集拍摄模式显著降低了成本门槛,为中小型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与此同时,中国主管部门要求所有短剧内容须经平台或相关监管机构审核,并加强对“耸人听闻”情节和“低俗化”叙事的治理,强调整治“标题党”与不良价值导向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短剧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有望成为中国文化输出海外的新型载体。

刘澳京编译

图为2025上海国际影视市场展现场。网络图片

法媒:中国严打网络诈骗行为

网络诈骗行为越来越嚣张,中国公民深受其害,中国当局加大力度并携手周边国家联合打击“金三角”地区网络诈骗活动。法媒披露,深圳一家法院日前对某诈骗团伙的七人判处死刑,其中五人缓刑。

《世界报》引述新华社的报道称,深圳一家法院11月4日判处一个在缅甸境内运营数十处网络诈骗中心的团伙成员七人死刑,其中两人缓期执行,缓刑通常意味着无期徒刑。这些犯罪人的行为导致“六名中国公民死亡,一名中国公民自杀,以及多人受伤”。

这是中国当局为打击“金三角”地区网络诈骗网络蔓延而采取的最新行动。法新社10月份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尽管中国与缅甸和泰国联合展开了打击网络诈骗行活动,但这些诈骗中心仍在继续猖獗。

在这些诈骗中心自愿或被迫工作的人员通过电脑屏幕或电话,每年从全球受害者手中诈骗数十亿美元。网络诈骗伴随着赌博、毒品走私和人口贩卖以及卖淫等非法活动。许多诈骗者和受害者都是中国人。一些诈骗者自愿参与这些活动,而另一些人则是被迫而为,完全沦为奴隶。

新华社援引深圳一家法院的消息报道,日前被判处死刑的人员的行为导致了“六名中国侨民死亡,一名中国侨民自杀以及多人受伤”。报道披露“这些罪犯在果敢地区建造了41个诈骗中心从事犯罪活动,”他们参与了“电信诈骗、经营非法赌场、故意杀人、拉皮条和组织偷渡”等犯罪活动。

另有五名被告被判处无期徒刑,九名被告被判处三年至二十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中国司法当局9月底对在同一地区从事网上诈骗活动的16名犯罪团伙成员判处死刑,其中5人两年缓刑。

这些诈骗中心部分工人的悲惨遭遇在中国引发了强烈愤慨。中国当局在10月份披露,自2023年7月以来已经拘留了5.7万名与此类犯罪活动有关的中国公民。

九天编译

德媒观察“关税战”七个月:欧洲退缩中国拥有说“不”的力量

在中美关税僵局持续七个月之际,欧洲领导人仍在特朗普的恫吓与交易术中进退失据,唯有中国以沉稳姿态正面迎战,自信应对。德媒指出,全球秩序的话语权正在发生转移,中国正逐步享受胜利果实,而欧美则必须承担自身傲慢带来的反噬。《经济周刊》以《最终的赢家:中国》为题撰文,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如今的美国,正在挥霍1776年独立战争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留下的普世遗产,沦为一个追逐短期利益的民粹主义“命令型国家”,不断在全球舞台上自毁信誉。

总统特朗普以一种沙文主义式的自负姿态,将国家从“民主火炬手”和“自由贸易捍卫者”的理想角色中剥离出来。他几乎愉悦地“在威尔逊总统的坟头上跳舞”:“我们被选中、被特别选中,要为各国指引通往自由的道路?”去你的吧。

与此同时,欧洲在柏林墙倒塌之后,以战后和平主义的情怀、服务型的自由贸易热情、精致的外交技巧和“文明大同”的理想,努力推进所谓“历史的终结”。

结果是,欧洲大陆在内部牺牲了自身的政治认同,将其让渡给一种无责任、无限宽容的“权利型自由主义”社会理想;在对外政策上,则寄望于道德化的“世界内政”与“自由贸易”的和平力量。然而对许多全球南方国家而言,这些做法不过是披着文明外衣的、看似规范的“殖民主义”。

与欧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在19至20世纪饱受屈辱的中国。中国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为自身复兴做好了充分准备。自1978年改革开放与1979年“四个现代化”启动以来,中国始终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将以“互利共赢”为目标,始终不干涉他国内政。

因此,就如冷战时期的威尔逊与里根一样,如今的中国领导层拥有充分的实力,重新引导世界在战争与和平、对话与对抗、双赢与零和之间做出选择。中国顶住了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向这个战后秩序的霸权者划出红线,并向世界揭示了特朗普愤怒而不成熟的本质,宛如“一只急需驯服的野兽”。

在这场关税博弈中,欧洲任由特朗普摆布,而中国则挺身而出。最终,只有中国,在这场贸易争端中敢于正面对抗美国,从而逐步塑造其作为全球大国领导者的形象。中国向世界近200个国家发出训诫,强调中美应摒弃对抗、携手合作,“为两国和全人类实现具体而伟大的福祉”——这无疑是对西方普世主义的一次重大反击,也标志着由启蒙运动催生的“天赋人权”理念走向衰落。

这则新闻背后的现实是:当特朗普在2025年肆意摆布欧洲国家元首,以军事施压逼迫他们接受对欧不利的贸易安排时,中国却七个月来始终保持冷静,以沉稳的外交应对、坚决抵制白宫的关税恫吓。

这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中国正向美国、向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欧洲以及日本,传递一个清晰的信息:我们不再接受命令,不再容忍威胁。没人能恐吓我们。我们掌握更多的战略杠杆,拥有足够的实力。

几周前,中国再次展现其一贯的战略叙事逻辑,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上升为一场民族英雄史诗。传递出的核心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绝不会回到1945年的脆弱状态,更不会重蹈19世纪的屈辱命运。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德国已无权对中国“安排时间表”——尤其当北京正全力准备与美国总统就关税问题进行外交斡旋时,更不容他国干扰。德国也早已失去资格,在讲台上对中国进行关于“民主、法治与善治”的说教。

如今,中国已基本完成首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部分:实现现代化、构建世界一流军力,并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向高潮。而在对美贸易战中的阶段性胜利,不过是这一时代变局的缩影。遗憾的是,欧洲多国至今仍未真正读懂这场结构性转变的深意。

蒋晓萌编译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