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媒:中国推K字签证吸引全球STEM人才
近期美国移民政策收紧,中国则新推出K字签证,旨在吸引全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人才。
意大利Notizie网报道,为加强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中国近期宣布推出一项新签证,旨在吸引STEM领域的外国专业人士。新的K字签证于10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举措正值美国收紧H-1B签证资格要求之际,而该签证一直是科技人才进入美国的主要途径。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的举措体现了其致力于通过促进国际合作来增强国家在STEM学科领域的竞争力。中国国务院推出的K字签证,是吸引外国人才进入中国的更大战略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说法,这一签证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球STEM专业人士间的“交流与合作”。该举措标志着中国在对待外国人才的方式上出现转变,从以往顶尖人才流失到发达国家,转向在保留本土竞争力的同时吸引国际人才。
K字签证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其灵活的结构。与以往针对高技能工作者的项目不同,该签证不要求雇主担保,这为毕业于知名大学的学生和STEM领域的年轻专业人士提供了更便利的申请途径。这一变化对希望寻找机会但不依赖雇主的潜在移民尤其具有吸引力。纽连祈思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Newland Chase)总裁Edward Hu表示,人们对该签证的兴趣激增,自8月份以来,申请数量增长了30%。
有趣的是,K字签证在印度、东南亚、欧洲和美国的申请者中反响尤为强烈。Edward Hu将该签证描述为一项“战略性举措”,它填补了中国人才引进体系中的空白,是对现有的R字签证的补充,后者主要针对寻求雇主担保的高端专家。
不过,尽管K字签证前景光明,中国在扩大人才引进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报道称,中国虽已采取措施,更加欢迎外国人才,但在整体国际化方面仍落后于美国。例如,获得中国公民身份的过程复杂且罕见。虽然获得永久居留权相对容易,但与美国每年发放的数百万张绿卡相比,中国授予的人数十分有限。
此外,潜在申请者在职场中可能会面临文化和语言方面的挑战。许多中国公司以普通话为主要工作语言,这可能会让以英语为母语的专业人士望而却步。悉尼咨询公司Geopolitical Strategy的专业人士费勒强调,为有效吸引外国人才,中国公司需要提供英语岗位并采用更灵活的工作时间。而众所周知的“9-9-6”工作文化,以其高强度工时著称,可能成为国际毕业生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要阻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K字签证推出的时机尤其引人关注,因为它紧随美国总统特朗普对H-1B签证实施更严格规定之后。虽然这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但美国日益收紧的移民政策可能无意中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在人才招揽方面受益。费勒指出,K字签证的推出使中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对此,Edward Hu也表示赞同,他预测近期美国移民环境的变化将显著提升K字签证的吸引力,使其成为受H-1B改革影响人士的可行替代方案。而K字签证无需雇主担保的便利性,则为国际人才提供了一条低成本途径,同时也契合了全球对STEM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
戴胜编译
德媒:外长取消访华行程德国再失对话主动权
本该成为中德“破冰”的一次会晤,却在出发前悄然夭折,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近日取消访华行程,引发德媒关注。德媒《时代》周刊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的首次中国之行原本看似势在必行,却在启程前两日临时取消。这一变化在外交领域并不罕见,但在基民盟领导的外交体系中,依然算是少见。
中德两国本有诸多议题需要沟通,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持续增长。正因如此,欧盟于23日通过的第十九轮对俄制裁中,再次列单中国企业,引发敏感反应。
此次行程,德国原希望就稀土出口限制问题表达关切。由于对相关原材料的高度依赖,德国工业界对当前的政策变化抱有极大焦虑。倘若中方限制持续甚至扩大,德国关键产业链将面临实质性风险。瓦德富尔此行被期待为德方“争取喘息”的机会,尽管希望并不算乐观。
另一个亟待解的问题是与中荷合资企业安世半导体(Nexperia)相关的出口摩擦。该公司部分芯片在汉堡和荷兰完成初步制造,但最终封装环节在中国境内。荷兰方面此前应美方要求更换中方高管后,中方随即暂停相关出口流程。这一连锁反应若长期化,或将影响德国汽车整车厂的正常运营。
也正因此,瓦德富尔计划携带由企业和行业协会组成的小型经贸代表团随行,共六位代表希望就产业问题展开直接对话。
然而,直到行程前的最后阶段,除与中国外长王毅的双边会谈外,其余安排均未获得明确确认。原定的第二场高层会见被搁置,企业界所期待的行业对话始终未有回应。截至24日,相关会面仍未最终敲定。
因此,瓦德富尔临时决定取消访华行程,或可理解为一种现实考量。贸然成行,在安排未明、对象未定的情况下,德国将会被置于更加尴尬的位置。此外中美两国首脑预计将会于30日在韩国首尔进行会晤,届时包括稀土政策、供应链规则等问题都可能被纳入讨论。与其“走错一步”,不如暂缓不行。
此外,外界普遍认为,中方对这位外长的不满由来已久。瓦德富尔此前在访问日本与印尼期间的公开表态,引发中方愤怒,也导致原本就紧张的交流氛围进一步趋冷。
德方数月来一直观察到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级,而欧洲正在为此买单。瓦德富尔明白,在中美两国领导人会面、并有可能就稀土争端达成一致之前,不可能会对欧洲作出让步。
因此,瓦德富尔此时不访华,择期再行更为妥当,期间双方尚有通话的空间。届时,双方可以从容谈论中国的关切,以及那些让欧洲人寝食难安的问题。
蒋晓萌编译
英媒:中国药企结构性转型获认可
《金融时报》报道,据多家行业数据机构统计,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制药企业共达成93笔海外许可交易,总价值高达850亿美元,显示出中国生物科技产业在全球医药研发领域的重要性持续上升。
业内普遍认为,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企业向原创新药研发者的结构性转型。
PharmCube数据显示,中国企业通过向国际市场授权自主研发药品,正在不断拓展海外影响力。其中,江苏恒瑞、康方生物、传奇生物科技等公司在新药开发、临床执行与全球合作方面的表现受到多方关注。
中国政府近年来持续推动医药行业改革,优化审批流程,鼓励创新研发,提升了本土生物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专家指出,较低的临床试验成本与高效的执行周期,为中国企业吸引海外合作方提供了优势。
刘澳京编译
西媒:中国新型芯片或开启新纪元
中国科学家近期研发的一款芯片,其运算速度比目前AI芯片领头羊英伟达(NVIDIA)最先进的芯片还要快1000倍,同时功耗却低得多。这本身就是一项非凡的成就。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它并非一款使用二进制的数字芯片,而是一款模拟芯片。这在以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西班牙主流媒体《机密报》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指出,中国科学家的这项远超当今最先进的数字处理器,科研意义极为深远,或将永久改变现状,开启计算的新时代。
Fuser News网站指出,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的这款新型模拟计算人工智能(AI)芯片,有望突破当前在计算速度与能效方面的瓶颈。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科研团队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机密报》报道,根据10月13日发表在西方著名科学期刊《自然•电子学》上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科学家的这一发明具备革新现代技术所需的精度和可扩展性。
数字芯片和模拟芯片的区别是,数字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电灯开关:它只能识别两种状态:开(1)或关(0)。所有信息都简化为这种简单的二元性。而模拟计算机则类似于调光开关:它使用连续的数值谱来表示信息。模拟计算机并不新鲜,但有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缺乏精度,因此,模拟计算一度被归为过时技术。
这台新型机器的核心是一枚电阻式存储芯片。与传统那种只储存“0”和“1”的数字存储器不同,RRAM存储单元通过将其电阻调节到特定水平来运行。可以想象一下,就像调节吉他弦那样,人们能够微调材料的电阻,使其对应一个精确的数值。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可靠地为每个单元编程出八种不同的电导水平——也就是材料传导电流的能力(电导与电阻相反)——这意味着每个单元都可以实现3位(bits)分辨率。
这款芯片的真正威力是体现在它解决矩阵方程的能力上——这是人工智能、科学模拟和信号处理等领域的数学基础。传统的数字计算机是按顺序一步步执行这些庞大的运算,要经过数十亿次操作才能完成。而这款模拟芯片的思路完全不同,它把数字矩阵“转换”为一个由电阻组成的物理矩阵。当施加电压时,电路便能依靠物理定律几乎瞬间解出方程,相当于在一个步骤内完成矩阵与向量的乘法运算。
这一突破的意义极为深远。研究团队的估算表明,这种模拟计算方法在相同精度下的性能可提升1000倍,能效提高100倍,远超当今最先进的数字处理器。未来,这类模块有望被集成进专用芯片中,用于加速数据中心、超级计算机及人工智能设备的特定任务,开启计算技术的新纪元。
Fuser News网站援引《卫星世界报》的消息称,这款模拟芯片的计算性能与能效比现有高端数字处理器高出约1000倍。换句话说,以往需要耗时一整天才能完成的任务,如今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
长期以来,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一直由英伟达等西方科技巨头占据主导地位。此次中国科学家的突破性进展,有望改写这一格局,为计算技术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唐奕奕编译
               
              
法媒专稿:中国完善企业员工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新司法解释9月1日生效。今后,即使未与员工正式签订合同,雇主也必须缴纳社保分摊金。法媒指出,这标志着中国劳动者社会权利受到保护的一个转折点。
《世界报》特派记者的报道写道,对于位于山西煤田大同市一家传统刀削面馆的老板马顺峰(音译)来说,这算是一场小小的革命。他在盆栽柠檬树环绕的院子里向记者解释,“以前,我的员工们宁愿不缴费,把钱都留着。我们只在工作或上班途中发生意外时才给他们投保”。现在,他的10名厨师和16名服务员终于都上了医疗保险,并开始为退休缴纳分摊金。马顺峰透露“我们缴纳80%,员工缴纳20%。”
法媒指出,中国最高法新的司法解释标志着劳动者社会权利得到保护的一个转折点。《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要求地方法院将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障分摊金视为强制性义务,即使没有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也必须履行。所产生的影响9月底开始就已经显现,许多私营企业不得不调整做法以符合新规,包括申报此前未申报的员工。
官方的目标是通过大幅增加缴费基数来巩固中国的社会模式,尤其是中国的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据中国政府预测,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
马顺峰说,“这意味着我要为每位员工每月4000元的工资额外支付1000元(120欧元)。这不是小钱,但没有办法。”他表示“现在的年轻人要求得到更多的保障,要求为他们缴纳社保。”
到目前为止,特小企业和中小企业大量规避社保义务。员工同意放弃权利,以换取工作,并为此签署一份弃权书。而今后这种做法被宣布为非法行为。最高法院指出,“即使员工同意不参保,也不能免除雇主的责任”。
根据最近的判例,如果员工发现雇主未缴纳社保,可以直接向当地社保机构或法院投诉,他们甚至可以让雇主报销医疗费用。虽然这项决定理论上可能引发数十万起上诉,但很少有观察人士预计诉讼数量会激增。当今的就业市场充满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很少有员工愿意将雇主告上法庭。
这项措施是在全国大多数省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之后生效的,而同时经济放缓,25岁以下人群失业率高企(8月份为18.9%),出厂价格连续33个月下跌。中国人的消费减少,利润正在下降。
企业则担心成本上升。一位咨询师在接受中国商业媒体《第一财经》采访时担忧的表示,“对于特小型企业来说,这项改革也可能意味着减少招聘人数,甚至进行预防性裁员或提高自动化程度”。同时,将劳动合同归为“提供服务”以逃避缴纳社保分摊金的风险很高。
这些服务人员或自由职业者已经在外卖和网约车平台蓬勃发展。今年冬天开始,在美团或京东等外卖平台从事相当于全职工作的人可以选择转为永久性合同从而享受社保。
法媒写道,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实仍然存在许多不守法的做法。28岁的赵国江(音译)在大同做过车站值班员,后来转行做自由职业者。他白天向小型消防站销售电子设备,晚上开着比亚迪电动汽车当滴滴司机。他不计算工作时间,也不缴纳任何分摊金。他表示自己不会有什么改变,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不是全职,仍然是自由职业者。
47岁的王芳(音译)则代表了中国中等城市一个常见的形象、即混合型工人,在“灰色”或非正规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小职位之间游走,而这些国企小职位被视为真正的社会保障。她为一家传统服饰租赁店的顾客化妆,收30元。她不缴纳社保也没关系,因为她在塔山矿井的食堂工作。这家食堂由国有矿业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经营,这份工作一直为她提供社会保障。她表示,“在矿上工作重要的不是工资,而是稳定。”
九天编译
(编辑: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