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欧媒看中国】意媒:为什么说中国已经赢了美国

意媒:为什么说中国已经赢了美国

预计到2035年,中国GDP将超过美国。如今,中国每4至5年培养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就已经超过了整个美国现有的理工科毕业生总和。意大利《共和国报》引用意地缘政治学者亚历山德罗·阿雷苏(Alessandro Aresu)著作《中国赢了》(La Cina ha vinto)中的内容和数据,描绘了这场中国超越美国的进程。

报道写到,曾几何时(其实距今也并不久远),《孙子兵法》盛极一时。这位伟大的中国战略家曾说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千年之后,北京似乎既了解对手,也了解自己;而华盛顿,也许两者都不了解。

25年前,比尔·克林顿坚信,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会使这个竞争对手“美国化”。可事实却是,中国的经济增速哪怕仅保持在每年5%左右,到2035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将超越美国,且目前没有迹象显示中国的增速会放缓。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每4至5年培养出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相当于整个美国现有的理工科毕业生的总数。再加上,在人工智能领域有40%的专家毕业于中国的大学,如今他们遍布于英伟达(Nvidia)、OpenAI和Meta等公司的实验室。你就能明白,未来掌握世界的人会是谁。

此外,早在十多年前,作者就注意到,哥伦比亚大学的量子金融硕士班就读的几乎全是中国学生。更不用说中国在电动汽车和电信等战略性产业上的主导地位——如果你对比亚迪和华为这两个名字有所耳闻,就会明白这一点。无论它们遭受多少制裁或面临多少高额关税,这两家公司依然蒸蒸日上,前者在全球的销量是马斯克的特斯拉的3倍。

正是基于以上(及其他各种)原因,亚历山德罗·阿雷苏撰写了《中国赢了》(La Cina ha vinto,Feltrinelli出版社)一书。书名来自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FR)迈克尔·弗罗曼(Michael Froman)的一句话,他曾就全球规则制定者的竞争问题这样说。

阿雷苏是地缘政治杂志《Limes》的科学顾问、前意大利政府和外交部顾问。他在书中写道,自然,在军事领域依然是另一种情况,但在其他方面,北京早已不再是追赶者,而是被追赶者。包括关税领域在内,北京最早就开始实践并完善了一种保护性经济模式。一些最新的数据更让美国副总统万斯感到忧虑。他警告说,仅在今年,中国船舶集团(CSSC)建造的商船数量就超过了美国自二战以来的总产量。更不用提美国在电子元件、化学制品和关键原材料上的对中国的依赖日益增长,这些领域对国防同样至关重要。

那该怎么办?押注中国崩溃似乎是徒劳的。章家敦(Gordon Chang)在《中国即将崩溃》中就曾预言,中国将在2011年前崩溃。后来市值3000亿美元的中国房地产巨头恒大倒闭,更是让这些说法被炒作起来。但阿雷苏却指出,这些预言过于简化,只关注了单一弱点,却忽略了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的能力。

经济规模和重大的文化议题,这些本身就让《中国赢了》变得极具启发性。而阿雷苏的书还有一大亮点,就是他巧妙挑选的典型故事——首先是王沪宁,他最初是学者,后来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继承了延续千年的治国传统。他是中国在三位不同领导人治下战略崛起背后的智囊,也是“中国梦”理念的设计者。在80年代,他曾前往美国进行长时间的考察旅行,并在其著作《美国反对美国》中阐述美国的矛盾,同时预测严重的社会分裂不会有好结果。也正是在这段旅程中,他认识到秩序是政治体系的“最高价值”,并以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意识形态倡导者。

另一个典型故事是潘梓正的经历,他曾是英伟达一名有前途的实习生。但当这家市值数万亿的公司对他给出正式录用通知时,他并没有开香槟庆祝,而是回答“我还是不去了”。随后,他回到中国,成为DeepSeek的第三名员工。这款聊天机器人很快就证明,即便是英伟达,也无法避免竞争的冲击。

在人才争夺战中,特朗普和习近平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前者助长了一种怀疑文化,把每一位东方计算机科学家都视为潜在的间谍;后者则通过天价薪酬和不受限制的资源吸引人才回国。《卫报》近日报道的朱松纯就是一个例子,这位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人才,在哈佛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度过半生后,回到北京建立了一个超级实验室。阿雷苏指出,美国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这种“科技麦卡锡主义”(即以怀疑、打压代替理性管理)反而成了一个“自我实现”预言,印证了其最担心的局面。

谈到预言,阿雷苏提到了亚伯拉罕·林肯的名言:“如果毁灭是我们的命运,我们必须自己成为它的作者和终结者。”阿雷苏警告说,因为内部纷争,美国这个国家有自我毁灭的风险。极端的经济、政治两极分化,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比如几周前《Venerdì》专栏报道的旧金山无家可归者问题一样,早有先见之明的王沪宁已在其书中起好了名字——“乞丐王国”。当然更不用说日益增长的战略无知。而有特朗普这样的“朋友”,谁还需要敌人呢?

华嘉颜、特约记者戴胜编译

奥媒:美国对华突袭关税战后态度再软化

奥地利《标准报》报道,在与美国的贸易争端再度升级后,中国为自身的做法进行了辩护。中国商务部周日表示,稀土出口管制是合法的措施。由于稀土金属具有军事用途,且当前全球局势动荡,这些措施是“必要的”。此外,这并非出口禁令,对于民用用途的申请仍会获批。

这场争端在经历了数周的相对平静后,于上周五再度升级。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的关税,并将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特朗普称,此举的原因是中国宣布将自11月1日起对本国几乎所有产品实施出口管制。

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周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宣布扩大出口管制后,不愿与美方进行沟通:“我可以告诉您,我们事先没有得到通知,当我们从公开消息得知后,立即请求与中方通话,但他们推迟了这一请求。”他指责中国借机利用形势。

目前,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90%。特朗普在周五最初只是威胁将征收新关税,随后才确认该措施将于11月1日正式生效。同时,他还怀疑原定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晤是否会如期举行。但在白宫接受记者采访时,特朗普又改口称自己“并未取消”这次会晤。特朗普的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曾请求与中方通话。

此外,特朗普还威胁将对波音公司的飞机零部件实施出口管制。他表示:“我们有很多东西,其中一项就是飞机。中国有大量波音飞机,他们需要零件和许多类似的东西。”

然而在周日,特朗普的态度突然转为缓和。他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发文称:“不用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的!备受尊敬的习近平主席只是遇到了一点不顺。他不希望自己的国家陷入衰退,我也不希望如此。美国希望帮助中国,而不是伤害中国!!!”

今年以来,美国与中国相互加征关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在造船等领域,双方也存在矛盾。尽管如此,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此前曾同意在贸易争端中实行为期90天的“暂停期”,原本应持续到大约11月9日。

广顺仁编译

瑞媒:中国表示不惧怕美国继续打贸易战

瑞士《新苏黎世报》报道,在今年夏季美中贸易关系经历短暂缓和之后,双方紧张局势如今再度迅速升级。中国商务部周日表示,如果美国坚持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关税,中方将采取进一步措施予以回应。

商务部声明称:“若美方执意一意孤行,中方将采取坚决而必要的反制措施,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特朗普于上周五宣布,美国将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额外100%的关税。新的关税计划将于11月1日正式生效。而在此前的周三,中国政府刚刚宣布了对稀土及相关产品实施广泛且具有国际效力的出口管制。

特朗普此次临时宣布加征关税的举动,显示他本人及白宫内的“对华强硬派”严重低估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以及习近平的决心。令特朗普感到刺痛的是:他最主要的对手恰恰是唯一能够在贸易争端中与美国正面对抗的国家。如今的问题在于,特朗普是否真正了解中国在稀土领域近乎垄断的地位。

与经常情绪化、反复无常的特朗普不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向冷静且着眼长远。北京的观察人士认为,上周宣布的强化稀土出口限制措施早已筹划多时。当然,习近平此举的一部分目的,也是为了在本月底韩国APEC峰会期间与特朗普可能的会晤中强化谈判地位。但北京通过这次新措施,更希望向美国乃至全球展示:中国对世界供应链拥有何等的掌控力。

美国的军工产业与高科技行业高度依赖中国稀土。如果北京严格执行新的出口限制,理论上甚至可能扰乱全球芯片生产。虽然稀土并非芯片材料本身的组成部分,但芯片制造过程中确实需要使用稀土元素。

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习近平便已意识到中美冲突未来可能升级至何种程度,并提前做出准备。四年前,中国政府通过了一部法律,授权对那些对中国实施制裁的国家采取惩罚性措施。此次新规带有“域外效力”,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相关做法。美国同样对高端芯片及制造设备的出口施加严格限制,不仅适用于本国企业,也适用于外国公司。例如,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不得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

展望可能在韩国举行的中美领导人会晤,中方目标明确:首先,希望美国再次明确表态“一个中国”立场。其次,中方希望特朗普放宽对高性能芯片及相关生产设备的出口限制。尽管中国半导体产业近年取得显著进步,但在技术水平上仍难与英伟达(Nvidia)等西方领先企业竞争。

特朗普此前批准让中国短视频平台TikTok继续在美国运营,这被北京视为特朗普在敏感议题上仍有一定灵活性的迹象。

在上周贸易争端升级后,特朗普曾表示,他“没有理由”在10月底首尔举行的APEC峰会上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会晤。但外界普遍认为,特朗普可能仍为自己保留了一条后路——APEC峰会将于10月31日开幕,而美国新关税要到11月1日才正式生效。

广顺仁编译

宁夏常被称作“中国的波尔多”,当地年日照约3000 小时,有利葡萄果 实成熟。图为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的志辉源石酒庄葡萄园。新华社图

西媒:中国葡萄酒风味佳世界赛事奖牌日增

八月,宁夏地区北部在贺兰山的阴影下开启采收季。到十一月,超过4万公顷葡萄园将完成采收。酿酒师几乎无暇享受劳作的收尾——一旦收完就得下地挖沟:必须在气温降至-15°C之前迅速把葡萄藤掩埋入土。

《先锋报》报道,宁夏位于中国西北、临近戈壁沙漠,冬季严酷。尽管如此,这里仍为葡萄种植提供了肥沃条件。宁夏与西班牙部分地区相似,年日照约3000小时,有利果实成熟。多石土壤排水迅速,使葡萄藤能向下扎根更深。

中国至少自汉代便开始酿酒;按一些考古发现,或更早。如今葡萄酒已是重要产业。2024年全中国总产量11.8万千升,约合1.6亿瓶。宁夏出产了相当比例的优质酒。银川各酒庄去年实现收入360亿元人民币(43亿欧元),较2023年增长20%。

令人称道的不止规模:中国葡萄酒的风味也比许多西方人想象的更佳。中国酿酒师在世界顶级赛事中斩获日增。今年,他们在被称为“葡萄酒界奥斯卡”的《醇鉴》(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奖(DWWA)上获得181枚奖牌,而2007年仅为3枚。其中两款被评为“全场最佳”。评审以近乎诗性的语言称赞一款宁夏红“诱人的黑加仑与野李子香气”,以及其“果味与香料的迷人刺激”。

诚然,中国在DWWA的奖牌数虽然仍低于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与阿根廷;但早已超过其他国家,如奥地利、德国。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酒商Berry Bros&Rudd指出,“中国有意愿也有资源成为非常重要的参与者”。这个国家“气候与土壤极其多样”,得以酿造从甜型甜酒到干型红白的各式葡萄酒。在中国,本土葡萄酒也收获了许多拥趸。北京米其林一星餐厅TRB Hutong的侍酒师Bruce Li说:“若把中国酒与法国和意大利的酒相比,我认为有些中国酒更好。”

中国酒之所以更可口,有两点原因。其一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当年参与山东葡萄酒业的一位人物是陈建国,他于2002年出任宁夏党委书记。地方政府当年提出雄心勃勃的目标:种植7万公顷葡萄园,将宁夏打造成全球重要产区。政府为酒园划拨适地、向愿意种植者提供补贴并设立培训项目,同时吸引外资。法国奢侈品巨头LVMH亦投身其中,2013年在宁夏创立夏桐中国的起泡酒项目,并在云南设立敖云酒庄。

其二在于酿酒师向最好者学习。宁夏常被称作“中国的波尔多”,并非空穴来风:当地种植者以法国同行为样板。上世纪90年代末,代表团远赴法国学习当地实践——其中关键之一,是每株仅留十余串高质量果实,而非20至30串风味较弱的葡萄。宁夏企业广泛种植波尔多品种,采用相似工艺,并通过法国橡木桶熟成来追求相近风味。

海外受训的中国酿酒师把理论带回本土。高源在波尔多大学学习酿酒学,现与其父高林共同经营银色高地——这家精品酒庄2007年创建于宁夏。银色高地2025年有两款酒,分别是黑皮诺与赤霞珠获得了DWWA奖项。而其中一款家族珍藏霞多丽(Family Reserve Chardonnay)曾被中方官员用于招待法国总统马克龙。

尽管本土产业增长迅猛,中国要与传统强国竞争仍需岁月沉淀。

然而,尽管进步显著,中国酒尚未跻身全球最令人竞逐的行列。在2023年的一次盲品中,评论家杰西斯·罗宾逊(Jancis Robinson)指出,中国酒目前还“不够细腻”,原因在于其葡萄藤年龄普遍偏年轻。

在一些人看来,这个国家距离释放全部潜力尚有时日。高源希望“发掘我们各园的风土之美”:除掌握波尔多风格外,还要探索哪些葡萄品种能在中国土壤中繁茂。银色高地已从赤霞珠、马瑟兰(Marselan)、梅洛(Merlot)等主导品种扩展出23个其他品种,包括小西拉(Petite Sirah)、丹菲特(Dornfelder)、雷司令(Riesling)与添普兰尼洛(Tempranillo)。他们走遍全国寻找新园地:“也许需要几百年才能找到我们的定位与方向。”

另一个障碍在于,中国的葡萄酒文化不若他国那般普及、火热。啤酒与白酒仍是多数人的首选。宁夏的许多生产商希望扩大出口,把产品面向海外爱好者。然而,许多欧洲市场已趋成熟或饱和,而美国决定对中国产品征收30%关税。此外,在很多其他国家,因年轻人更注重健康而减少饮酒,葡萄酒消费正下降。

也许最大的难题是价格。引入高科技专用设备,再加上在宁夏等地冬前埋藤、春后起藤的劳动,使生产成本上升。于是,许多优质中国酒的售价与其他国家的同类酒相当甚至更高。除非这一点改变,否则就算是再迷人的果香与香料气息,中国佳酿恐怕也仍将只被少数业内行家享用。

付启明编译

(编辑:法雨)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