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其他
无人机威胁“愈演愈烈” 欧洲应该如何防范?

【欧洲时报10月13日李璟桐编译】近期,欧洲多地机场、军事基地及关键基础设施上空无人机活动愈发频繁,不仅干扰正常交通与运营,还引发了关于“混合战”的担忧,而如何有效应对这个问题,欧洲各国面临技术、法律等多重挑战。

综合法新社、Politico.eu和《当地报》报道,10月初,德国慕尼黑机场因无人机现身两度关闭,导致17个航班取消、15个航班备降;此前,挪威奥斯陆、丹麦哥本哈根等国机场也发生过类似事件。法国东北部穆尔默隆勒格朗军事基地、比利时某导弹生产企业周边近期也频繁出现来源不明的无人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这些事件定性为“针对欧洲的蓄意、有针对性的灰色地带行动”,甚至称之为“混合战”的一部分,认为俄罗斯或为幕后推手。欧洲议会也正准备就“俄罗斯特工利用无人机干扰空中交通”通过相关警告决议。

不过,这个说法存在争议。一方面,要证实俄罗斯与这些事件的关联难度较大。法国曾拘留一艘疑似相关的油轮船员,但最终因证据不足将其释放;德国总理默茨虽称“怀疑俄罗斯是多数无人机事件的幕后黑手”,却未能提供确凿证据。另一方面,部分无人机事件或有其他原因。欧洲安全无人机专业联盟科学总监贝蒂埃举例称,不排除有民众购买未包含“禁飞区”数据的无人机,因未阅读说明书误闯敏感区域的情况。

事实上,无人机干扰并非新鲜事。欧盟航空安全局数据显示,欧洲航空领域的无人机相关事件从2015年每年约500起增至2019年近2000起。早期多为休闲爱好者因好奇或疏忽导致无人机违规飞行,随着监管加强和制造商推出软件限制,此类情况本应缓解。但近期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无人机被怀疑“蓄意干扰空中交通”,带有“犯罪意图”,这让航空从业者忧心忡忡。

无人机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小觑。全分析公司JACDEC的记录显示,过去十年全球已发生25起飞机与无人机相撞事件,虽未造成伤亡,但现代专业无人机含重金属部件,若与高速飞行的客机碰撞,可能导致发动机失效或机翼受损。同时,无人机还给航空业带来经济损失,机场因无人机停运会产生意外成本,还会干扰旅客出行。

然而,应对无人机威胁并非易事。技术层面,传统雷达难以探测小型无人机,即便机场部署了雷达、射频扫描仪等专用设备,也无法实现全面覆盖;信号干扰在人口密集区可能影响其他设备,击落或拦截无人机又存在误伤平民的风险,丹麦9月底就因顾虑安全未对无人机采取击落措施。法律层面,欧洲各国规定不一,法国仅允许政府机构干扰或击落无人机;德国警方若要开火,也需先跨越法律空白。

目前,欧洲各国在应对无人机问题上态度复杂。多数国家虽支持乌克兰,但强调自身并非俄乌冲突“交战国”。法国海军参谋长沃茹尔坦言,欧洲“已接近冲突边缘”,却仍面临防御资源部署的阻碍。如何在保障安全、应对威胁与避免局势升级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欧洲亟待解决的难题。

(编辑:李十)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